近日,媒体曝光了部分餐饮商家存在“外卖用冻肉、堂食用鲜肉”“外卖用陈米、堂食用新米”的差异化经营现象。这种“阴阳菜单”的做法,不仅涉嫌欺诈消费者,更折射出当前餐饮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道德滑坡与行业标准规范缺失等问题。当消费者为同款产品支付相同费用时,却因消费场景不同而获得差异化的产品品质,这种“双标”行为不仅伤了食客的心,更伤了餐饮行业的信誉。
外卖软件的出现,为人们用餐提供了极大便利。但部分餐饮商家的“双标”,让外卖便利成了“陷阱”。对于堂食和外卖,商家“双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平台抽成高,不用冻品赚不到钱,商家在外卖产品上偷工减料,却仍按堂食标准收费,这种“暗箱操作”已经逾越了诚信经营的底线。商家将外卖视为“次等消费”的潜规则,既是对外卖消费者的歧视,更是对“明码实价、童叟无欺”这一商业基本准则的公然违背。
当前,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虽对食品原料作出了基本要求,但对外卖与堂食的品控标准差异尚未作出明确规定,这种制度空白为商家“双标”操作提供了灰色空间。对于日益突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网络餐饮服务品质规范》,完善信用惩戒机制,对查实的“双标”商家实施平台流量降级、征信记录留痕等处罚,培育行业自律,通过“阳光餐饮”认证等举措,引导企业将品质一致性纳入品牌价值体系。
在数字经济深度重构消费生态的今天,外卖已不再是堂食的补充,而是全新的餐饮形态。只有当监管部门、平台企业、餐饮商家形成合力,才能终结这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双标”游戏,让“舌尖上的安全”不分消费场景,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同质同价”的消费公平,这不仅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商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