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系列报道——南宁城市更新让文化根脉与民生福祉共融共生

修复后的钟鼓楼焕发新生,钟鼓楼广场成为市民游客游览打卡的好去处。记者 黄敬敏 摄

在中山路,复建的明代钟鼓楼巍然矗立,与骑楼、现代化楼宇共同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画卷;百年水街的安徽会馆里,工匠已为梁柱换上新“筋骨”;兴宁区鸡村塔吊林立,875套安置房即将托起村民的安居梦……

城市更新从来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要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找到平衡点。当前,南宁市正以历史街区活化、城市更新实践,诠释“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让文化根脉与民生福祉共融共生。

修旧如旧:在砖瓦间唤醒城市记忆

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PPP项目约6.9万平方米的区域内,15处历史建筑已拆去脚手架,显露青砖骑楼的原有肌理。

本次保护修缮基本延续“街+巷+院落”的组合布局,除了复建的钟鼓楼,修缮的十余处历史建筑在把控不同时期建筑的布局、外立面造型等鲜明时代特色的基础上,适当改建现有内部建筑,使之符合现代生产生活需求,保留街区历史演变过程中整体协调又富有变化的独特风貌。

“我们保留了原有‘两纵一横’的街道格局,每个时期的建筑外立面都留下时代印迹。”威宁房地产开发集团南宁瑞兴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恢立介绍。复建明代钟鼓楼采用花岗岩台基、纯木榫卯结构,其他建筑则采用整体保护修缮。在材料选择上优先采用原建筑保留的砖瓦材料,对于残缺、破损部分则严格选用同时期、同材质的旧青砖红瓦进行替换,新旧融合使之焕发新生。

历史建筑是城市变迁的见证,更是文化自信的载体。真正的保护不是将历史束之高阁,而是让它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背景色”。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PPP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中山路小学已于去年9月按时开学,钟鼓楼广场也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游览的新去处,邕州古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计划于2026年元旦全面开街,届时,南宁人记忆中的“老友味道”——中山路美食夜市将焕新归来,再次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活力再生:让老街区成为“诗和远方”

当“修旧如旧”从口号落地为行动,建筑的每一处肌理都成了可阅读的历史书页。与中山路同时修缮的,还有水街。

位于水街的市级文保单位安徽会馆的木质梁柱曾遭白蚁侵蚀,在文物保护专家的指导下,修缮团队对建筑内被腐蚀的木质结构梁和板,以及墙体缺失的墙砖进行更换和修补,细致入微地修缮这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

“此次修缮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有的结构和细节,让这座古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威宁房地产开发集团南宁瑞兴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春亮说。

在水街骑楼群建筑修复方面,整个沿街骑楼群形成围合式布局。水街外围的骑楼以“上楼下廊”的垂直结构形成连续的拱廊,既为行人提供遮阳避雨的通道,又增添市井生活气息。水街内的建筑以还原传统街巷为主,在建筑选材上有许多考量,青砖主要采用旧建筑上拆除的老砖及仿古砖。

“未来,水街将融合老字号餐饮和灯光艺术,打造‘夜经济’亮丽名片。”在沈春亮描绘的蓝图里,非遗展示与潮流业态将在骑楼拱廊下碰撞出新的火花。

中山路与水街的改造,既留存了骑楼商贸文化、夜市美食的烟火气,也为“中国绿城、老友南宁”增添了历史厚重感,让老街区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民生为本: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让村民变成市民,不仅要给他们一把房门钥匙,更要给一座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之城。在兴宁区鸡村,城中村改造按下“加速键”。

鸡村一组农民回建住宅及配套公益项目(以下简称鸡村项目)作为南宁市首个新开工建设的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备受关注。该项目拟规划建设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园、都市产业集聚区、滨水休闲街区和文旅商贸综合体。在项目施工现场,中铁二十局副总工程师韦永明说:“项目设计有小花园和放置健身器材的空间,可以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另外,两层地下停车场已建成,将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据介绍,鸡村项目还会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用房,如文化活动用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社区管理用房等,将满足村民养老和文化娱乐需求。

城中村改造的深意,不仅在于拔地而起的高楼,更在于从“生存”到“生活”的理念跃升。健身空间、地下停车场等细节规划,正是对“人居品质”的微观诠释。

项目周边配套的市政道路也计划于近期开通。南宁市东沟岭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卢渝峰表示,建兴路南梧路口南段被纳入鸡村项目一并实施,项目竣工验收后预计于近期开放交通。

当钟鼓楼的飞檐挂上夕阳,鸡村回迁房的玻璃幕墙映出晨光,南宁这座城市的探索就像一面多棱镜:一面折射文化传承的坚守,一面映照民生改善的温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83 记者:韦峭 编辑:吴嘉兴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