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伴银龄 仁爱润人心——广西医大仁爱养老服务中心的温情守护之道

“绿院金风玉菊开,天高云淡燕徘徊。绵绵仁爱真情聚,岁岁重阳福运来。”在南宁市江南区一处绿树成荫、花草相映的院落,有一所被老人们亲切称为“第二个家”的福利院——广西医大仁爱养老服务中心。这里没有医院的消毒水味道,没有冰冷的制度面孔,有的是春风和煦的微笑、相敬相亲的目光、如细雨滋润的关怀。“暖心伴银龄,仁爱润人心”是融入每一位工作人员血液的服务理念,他们在辛苦而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书写着善与爱。

多学科团队:用专业与爱心编织温暖守护网

清晨8时,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护理部主任覃锦敏开始了她的每日巡查。她轻轻推开412室的门,94岁的沈奶奶正慢慢坐起身。“奶奶,您吃早餐了吗?昨晚睡得好不好?”覃主任一边询问,一边和护理员为老人整理床铺,保持整洁卫生,仔细做护理安全检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广西医大仁爱养老服务中心的各个角落演绎。

这支由9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医养结合服务队伍,包含了全科医生5名、执业护士22名、持证护理员54名、专业社工3名、营养师2名和康复治疗师4名,形成了覆盖医疗、护理、心理、营养、康复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中心院长王君香常说:“我们不仅要照顾老人的身体,更要温暖滋润他们的心灵。”

医疗团队为每位老人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每日一次全科医生查房,每周一次血压、血糖检测,每月一次专家会诊,构筑起严密的健康防护网。2025年4月27日,84岁的徐奶奶到院,因有结肠癌、肠道瘘、高血压病、甲减、肠梗阻、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病史,入住时处于昏迷状态,病情危重,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她急性肾功能衰竭,医疗团队立即展开救治,及时联系合作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不久老人逐渐清醒,恢复饮食,如今状态良好,肾功能明显改善,已经无透析指征。徐奶奶的子女十分感激,送来锦旗:“医者仁心,情暖夕阳”。

护理团队则以无微不至的日常照料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护理员梁海容亲人般的爱心让老人深切感到温暖:83岁的罗奶奶从湖北来到南宁生活,刚开始感到不适乃至抵触,梁海容对罗奶奶十分耐心,从照护她的日常饮食起居,到倾听、化解她的焦虑情绪,始终怀着高度责任心和亲和力,让老人得到细微关爱。家属每次来探望,看到她护理老人的情景,总是非常感动。护理团队始终以规范化服务让每一位老人感受到个性化温暖。

中心院部在认知照护专区精心设计“记忆走廊”、营造“回忆氛围”,并由多学科团队共建认知训练课堂,帮助认知障碍老人延缓病情发展,为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增加正能量;社工团队以专业服务点亮长者生活:定制娱乐活动、开办老年大学、开展心灵抚慰、招募志愿团队促进代际互动,同时,协助新入住老人快速建立社交圈、挖掘兴趣爱好,让每位长者都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营养师根据季节变化和老人健康状况制定的“四季养生食谱”广受好评;康复师为中风后老人定制的训练计划让多位老人重新站了起来……这支多学科团队俨然是应长者而行的天使,共同为老人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标准化服务:用制度保障温情可持续传递

中心各个科室岗位人员严格按照《广西医大仁爱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及服务流程》,规范操作各环节服务。从办理住院到办理出院,从晨间护理到夜间巡查,从餐饮服务到文娱活动,从风险评估到事故预防,每项服务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这正是中心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可视化成果。翻开厚厚的《护理质量总结分析表》,上面密密记录着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分析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哪天某个病例上缺档案号或书写不完整,安全检查中发现个别床头卡与病理警示标识不一致,清洁卫生方面有的麻将桌面还留有污垢……这些细节背后,是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风险评估是预防事故第一道防线。新入住老人需由专业评估员依据GB/T42195-2022《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以及“九防风险”评估量表等专业工具,对新入住老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85岁的王爷爷刚入院时不仅卧床不能走路,还有抑郁倾向,被列入“心理关注名单”,社工人员每周三次与他进行“心灵茶话”,护理人员保持悉心照料,三个月后,王爷爷不但能坐起,笑容明显增多了,还主动参加书法小组。

绩效考核制度则将“暖心服务”量化到具体指标。护理员的考核不仅看技能熟练度,更看重职业道德,看重老人及其家属的评价。护理员雷新凤平时的秘诀是“暖心细心读懂老人心”,善于领会每位老人的喜好和需求。梁阿姐67岁,虽年事不高但因中风导致脑梗而语言沟通障碍,平时以摇头、摆手、比划等肢体语言来表达意愿,家属每次来探望都得靠雷新凤出面“翻译”,对小雷的“心心相通”,梁阿姐总是高兴地对她竖起大拇指,家属看到梁阿姐过得那么顺心而感到很满意、很放心……这样的细节关怀,正是暖心服务的最佳注脚。

长护险试点的推行,显著减轻了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中心是广西首批长护险试点推行单位,长护险给老人及家属带来了很大实惠。财务算了一笔账:按重度失能老人护理费用5000元来算,长护险可报销额度约占总养老费用的40%,个人大概支付3000元左右。95岁的黄爷爷因常年卧床,儿子家庭收入不高,入住中心后不仅费用大幅降低,专业护理还让老人肢体功能有了明显改善。“长护险真是雪中送炭!”黄爷爷的儿子感慨道。

每月一次的“服务质量监控评估会”上,各部门汇报当月工作亮点:护理部康宁区帮助2位老人恢复行走能力,社工部组织“人际交流”活动让老人与社区志愿者互动,后勤部食堂根据夏季特点推出清热解暑菜单……这些创新服务、暖心为老让标准化制度有了人性的温度。

家属的信任:用真诚沟通架起安心桥梁

中心建立了“入住老人沟通反馈机制”:目的是帮助老人平稳过渡适应本中心生活,增强家属信任感;动态掌握老人身心状态,及时调整照护方案;建立规范化、透明化的家属沟通渠道,如建立微信交流群,加强信息沟通,提升服务质量。每日老人饮食起居情况上传至家属微信群,每周一次电话汇报,每月一次书面健康报告,每年两次开放日活动。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沟通网络,让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女也能及时了解老人状况。

每逢传统佳节,中心会策划开放日,邀请家属参与手工、联欢等活动。不少家属从各地赶来,与老人一起做团聚。在外地工作的黄先生看到父亲与护理员下棋时开心的样子,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原来担心养老院照顾不周,现在看父亲比在家时精神状态好多了。”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广西医大仁爱养老服务中心用专业与爱心探索出了一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实践路径。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坚持用温暖的手搀扶每一位老人,坚持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家庭,坚持用专业的态度完善每一项服务。正如有位陆先生为中心所写的一副对联:“真情伴夕阳无限好,仁爱润人心有余香。”

这份余香,正化作越来越多家庭的安心笑容;这份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正温暖着越来越多的银龄老人。

阅读量:4840 通讯员:陆志峰 编辑:唐艺文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