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大明山,草木葱郁,林海生机盎然。独特的生态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漫步森林,探索生物多样性。今年以来,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广西大明山管理局)通过加强生态监测、严格管控、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在保护好众多珍稀动植物“家园”的同时,厚植生态底色,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自然之美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让绿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方位巡护,保持36年连续无森林火灾纪录
青山叠嶂,流水潺潺。伴着鸟鸣,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每天穿行林海,开展巡检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护。记者 潘浩 摄
近年来,广西大明山管理局实施网格化巡护,责任细化到4个护林防火站、6个片区、15个管护点,定点定人牢牢守住上山主干道和各进山卡口,实现巡护全覆盖、无死角。积极推广保护区智慧管护系统,该系统以移动端巡护App为核心,实时记录巡护轨迹、动植物分布及突发事件,巡护数据自动上传入库,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护效率低、数据滞后的问题。同时,通过使用智慧管护系统的森林火情预警、林区卡口监控等功能,建立涉林火情早期处理工作机制,有效增强森林防火预警监测能力。今年上半年,广西大明山管理局累计运用无人机开展森林资源巡护100余次,巡护App上线率达100%,管护效率显著提升。
“我们严格执行‘晴天必巡’以及固定线路月巡护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完善林长制责任清单,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今年上半年,护林员野外巡护8036人次,总里程达81027.84公里。”广西大明山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四级调研员黄武介绍,截至2024年,保护区保持连续36年无森林火灾纪录,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8.9%以上。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科学评估,保护区年生态价值高达30.7亿元。
智慧监测,架起生物多样性“科技护盾”
近日,护林员在日常巡护过程中,捕捉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熊猴在杨梅树上大快朵颐的画面,又意外发现一只身姿矫健的野生果子狸在林间觅食……这些珍贵画面,都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的生动注脚。
保护区以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林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对象,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0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叶猴、林麝、穿山甲等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5种;维管束植物211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小叶红豆和同色兜兰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种。
广西大明山管理局在保护区内布置了100个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动态监测点,设置了58条巡护监测线路,搭建起野生动植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实时监测。
广西大明山管理局监控室通过多样性观测网络对野生动植物进行实时监测。记者 潘浩 摄
“经过多年严格保护管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以来,我们共监测到大明山掌突蟾、大明山奥塔蛛、大明山竹叶蛙等12个新物种;监测到广西睑虎、脆蛇蜥、唐鱼、柔毛红豆等50种大明山新记录物种;多次监测到林麝、黑叶猴、熊猴、斑林狸、黄喉貂、白眉山鹧鸪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一步丰富了保护区的物种名录。”广西大明山管理局工作人员李鹏东介绍。
此外,广西大明山管理局筑牢安全防线,持续深入开展涉重金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严格林政执法,有效维护保护区安全;多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增强群众防火意识;开展多元化宣教活动,凝聚群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
带动消费,绿水青山有“颜”亦有“值”
目前,大明山保护区负氧离子平均含量为7万个/立方厘米,峰值达19万个/立方厘米,是广西首个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保护区。保护区也是桂中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保障了周边县(区)3万多公顷土地的灌溉,为80余万居民供应优质水源。
绿水青山有“颜”亦有“值”,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生态美景,吸引不少游客到大明山赴一场森林康养之旅。今年以来,广西大明山管理局充分利用保护区生态资源优势开展研学、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等生态旅游活动;深入挖掘大明山特色文化内涵,结合大明山云龙佛光景点海拔高度为1314米的特色,打造“海拔1314 缘定大明山”品牌;利用节假日,推出“情定大明山”——打卡送爱情信物、骆越风情实景演出等多样化的旅游活动。
此外,南宁大明山风景旅游区积极响应落实南宁市消费提振行动工作部署,推出“一票3日使用制”“演唱会经济”“全国在校学生享景区首道门票免费优惠”等门票优惠政策,激发游客入园消费热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