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扬起“文明风” 南宁“菜篮子”装满“幸福感”

晨曦微露,南宁便在菜市场的烟火气中苏醒。在双孖井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平价菜摊前早已人头攒动;而在西乡塘区乐洲村的街头,无人售卖的两元“诚信菜摊”静静伫立,诉说着人与人之间最动人的诚信故事。这些看似寻常的市井日常,却蕴含着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文明密码;这些动人的场景,正折射出南宁特有的温度与品格。

西乡塘区乐洲村的街头,市民正在无人售卖的两元“诚信菜摊”自主购物。

双孖井菜市场,平价菜摊前早已人头攒动。

平价菜摊

小菜篮里的大民生

清晨7时的双孖井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市井交响曲。“老板,来把龙须菜”“这萝卜怎么卖?”“劳驾多给个袋子”……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中,市场早已人声鼎沸。在市场最显眼的位置,“1元一份”“2元一份”“3元一份”“1元/斤”“1.6元/斤”的平价菜招牌随处可见,头发花白的老人们提着购物车穿梭其间,车筐里堆成小山的蔬菜还带着晶莹的晨露。

双孖井平价菜招牌随处可见。

在一摊售卖香菜、香葱的“一元菜摊”上,菜农李女士正麻利地将香菜、香葱分装成捆,每捆都标价一元。“这些菜都是我们自家种的,卖便宜点,薄利多销,让街坊邻居都能吃上。”李女士边说边擦着额头的汗水,还不时给看起来份量稍少的香菜添上几根,遇到熟客,她也会多塞几根。

另一旁,“2元一份”的青椒、“3元一份”的龙须菜也吸引着市民的目光。青翠欲滴的青椒整齐地码放在竹筐里,在晨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嫩绿的龙须菜还带着清晨的露珠,细长的叶片舒展开来,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青椒看着就新鲜,来两份。龙须菜炒肉片是我家孩子的最爱,来一把!”市民王女士一边麻利地挑选着蔬菜,一边跟记者算起了账:“这里蔬菜的价格比超市便宜很多,买一顿省几块,一个月能节约一两百块呢。”

在这个平价菜市里,实惠的价格和温暖的人情味,让每一笔交易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我几乎每天都要来一趟,一来二去跟很多摊主就像朋友一样,之前忘记带手机付钱,他们都很放心地让我先拿菜回家,下次来再给。我的退休金不高,但是在这里买菜,不仅省了钱,更感受到了街坊邻里的情谊。”市民张先生捧着刚买的蔬菜感慨道,双孖井这些平价菜摊,不仅是省钱的好去处,更是一份温暖的关怀,有着浓浓的人情味。

举着手机不停拍摄的游客曾先生感叹道:“做攻略时就听说这里是南宁的‘物价天花板’,亲眼见到还真是震撼,南宁的市民有这么一个宝藏菜市真是太幸福了!”在他的镜头里,记录下的不仅是南宁人的日常生活,更是隐藏在烟火气里的城市温度。

无人售卖

小摊位里的大诚信

在南宁市西乡塘区乐洲村“志英便利店”门前,一个特殊的“诚信菜摊”已经默默存在了二十余载。每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菜农们就会将新鲜蔬菜整齐码放在菜篮里,然后在篮子上系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便转身离去忙农活。前来买菜的顾客会自觉地将两元纸币投入袋中,整个过程无人监督,全靠诚信维系。

前来买菜的顾客会自觉地将两元纸币投入袋中。

8月6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乐洲村探访这个远近闻名的“诚信菜摊”。在“志英便利店”门前的空地上,三十多个菜篮整齐排列,虽然已过了清晨买菜的高峰时段,但现场仍不时有村民前来挑选。走近观察,不少菜篮里的蔬菜已经售罄,空篮子上系着的透明塑料袋里,一张张一元纸币整齐地叠放着。

乐洲村无人售卖的两元“诚信菜摊”。

“最早是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把自家种的菜拿来卖,大伙儿看老人家腿脚不便,就说‘您把菜放着就行,我们自己拿自己付钱’。没想到这一放,就放了二十多年,形成了如今的‘诚信菜摊’。”村民卢赐英回忆,“现在不只是菜农,谁家有多余的蔬菜都会往这儿送,已经成了我们村的传统了。我今早摘了4把豆角来,转眼就卖光了。钱虽然不多,但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

如今,这个无人菜摊已经成为了乐洲村的“诚信地标”,不仅本村村民引以为豪,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我们来美丽南方玩就顺带来这里看一看,特意绕道过来看看这个传说中的诚信菜摊。”游客陈先生一边拍照一边感叹,“这种纯粹的信任关系实在太难得了,我们也买几把菜沉浸式体验一下。”

乐洲村“诚信菜摊”蔬菜都是村民自家种的新鲜蔬菜。

事实上,这样的“诚信菜摊”早已在南宁各地生根发芽。在横州市的巷陌深处,武鸣区的田间地头,马山县的乡间集市,都能看到这样无人看守却秩序井然的菜摊。它们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座城市最本真的品格;又如一个窗口,向世人展示着南宁人民最朴实的诚信之道。

市井菜市

小故事里的大文明

平价菜摊以“低价惠民”为核心,传递出“守望相助”的邻里温情;无人售卖的“诚信菜摊”则以“信任”为基石,顾客每一次自主付款都是对诚信的践行,每一次无人监督的自觉都是对文明的守护,这些看似简单的交易场景,却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在南宁长期存在,说明南宁具有诚信、互助、友爱等传统美德组成的社会人文土壤。”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富海分析,双孖井菜市平价菜摊、乐洲村的无人“诚信菜摊”体现了南宁深厚的诚信精神与社区温情,凸显了其朴实、互助的城市特质。而这类现象的存续依赖于三大社会信任基础:首先是城市内生的诚信传统,“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已深深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其次是政府在社区治理中采用的柔性方式,既给予发展空间又适时引导;最后是南宁特有的市井文化,完美融合了乡土社会的血脉联结与现代城市的契约精神。

“城市的文明建设需要有人情温度。”杜富海强调,南宁的案例表明,城市的烟火气和社会秩序不仅不矛盾,反而能够相互促进。这种通过柔性治理激活群众自治内生动力的模式,对城市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对于政府如何引导这类自发的文明实践,杜富海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施“放管结合”,划定弹性空间,规范化平价摊点、无人摊点的设置;二是融合南宁的本地文化打造无人摊点主题市集,举办“诚信摊位”评选活动,使其成为城市人文新名片;三是利用这些摊点为弱势群体增收,如优先为老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摊位,并引入专业团队提升无人摊点、平价摊点运营能力。

城市文明的真谛,不仅在于天际线的高度,更在于市井生活的温度。这些藏在南宁市井街巷里的温情故事,正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城市文明的深层内涵。它们不是刻意为之的文明表演,而是南宁人“能帮就帮”精神的自发流露;不是昙花一现的偶然善举,而是深深扎根于城市肌理的文明基因。这种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生长的文明力量,正是南宁这座城市最动人、最持久的软实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915 图片:黄敬敏 记者:何璨汐 编辑:李璐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