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花几分钟,工作人员就教我开通了电子医保。”近日,市民黄淑兰在南湖街道银杉社区服务中心的“医保之家”服务专区感慨道。
为方便群众就医购药,实现群众“少跑”“近跑”,青秀区探索医保创新服务模式,构建“5分钟医保服务圈”,在银杉社区首推嵌入式社区“医保之家”,全面推进医保服务“下沉”,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圈”出群众幸福感。
“医保之家”:问诊办事“一站式”完成
走进银杉社区服务中心的德心医养综合门诊部,候诊区设置了“医保之家”服务专区,墙上张贴的“青秀区医保经办服务事项一览表”列出了可办理的具体事项,包括医保政策解答、个人医保信息相关查询、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资格认定(申报)、城乡居民参保登记等。
“以前忘带医保卡还得返回家中取,现在开通了电子医保,激活了电子凭证,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刷卡付款,真是方便又快捷。”黄淑兰说。
德心医养综合门诊部主任李婷介绍,自今年5月“医保之家”在门诊设立以来,服务群体从老年人扩展至中青年人。每天平均有10多名居民前来咨询业务,其中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灵活就业人员医保申报是咨询量排名前三的业务。
试点破局:让医保服务融入“5分钟生活圈”
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医保之家”,是青秀区深化医保与医疗联动改革的创新举措。通过问情于民将群众就医办事的需求转化为学习教育的“任务清单”,这是青秀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开门教育”的生动实践。
随着医保政策不断优化,流程简化了不少,线上办理更便捷了,但许多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仍觉得去政务大厅办理医保卡是“唯一”的方法,往返奔波成了一种负担。“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但‘专门跑一趟办医保’还是个痛点。”青秀区医保局副局长颜娟坦言。
如何把医保服务从“少跑腿”升级为“不跑腿”,成为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青秀区立足城区实际,把医保服务窗口“搬”进居民常去的场所。银杉社区服务中心地处人口密集区,其内设的德心医养综合门诊部就是居民常去的医疗机构。以这家门诊为载体,青秀区打造了开放式“医保之家”服务窗口,配备标准化办公设备和医保专网,将政策宣传、业务经办与医疗服务整合在一起。居民看诊时,能同步咨询报销比例、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实现“问诊+办医保”一站式完成。
“从家步行到门诊只要4分钟,看完病顺便也把医保相关事项办了。”住在附近小区的张阿姨开心地说。
协同赋能:建设“医保之家”实现全覆盖
医保服务“下沉”,对基层医疗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业务“沉得下、接得住、办得好”,青秀区打出“组合拳”,选派医保中心业务骨干驻点指导,组织医疗机构人员完成两轮专题培训。
李婷介绍,医保经办员驻点的第一个月,10名医务人员作为医保宣传员进行了深入学习,从政策掌握到系统操作,从老年群体沟通技巧到特殊案例处理,从“不同年龄段参保缴费标准差异”到“门诊慢性病报销限额计算方式”等,培训内容丰富。如今面对居民的各种问题,医保宣传员都应对自如。
“银杉社区试点验证了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医保之家’的可行性。”颜娟表示,下一步青秀区将总结试点经验,年内计划在城区所辖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面建设标准化“医保之家”,覆盖更多的街道和社区,将“医保+医疗”“医保+医药”的协同服务机制延伸,最终达到“让居民在步行5分钟范围内就能找到办医保业务的地方”的目标,持续提升群众医保获得感、幸福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