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防范基孔肯雅热,关键是防蚊灭蚊

当前,受汛期与高温天气双重影响,蚊虫进入繁殖高峰期,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因国内外输入病例引发本地续发传播的风险。不过,市民无需恐慌,基孔肯雅热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专家强调,预防这类蚊媒传染病,核心在于“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突发高烧关节痛要注意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传播。其中,埃及伊蚊仅分布于我国南方热带局部地区,而白纹伊蚊较为常见,且在白天也会叮咬人。

人被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一般3至7天会发病,典型症状为突然发高烧(体温达39℃以上)和关节痛,手腕、脚踝等小关节最易受累,严重时可能导致行动困难,还可能伴有皮疹、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恶心、疲劳等症状。多数患者在2至4周可好转,但少数人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主要依赖携带病毒的白纹伊蚊叮咬,“人—蚊—人”是其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一周内,病毒血症水平较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较大。但该病毒不会人传人,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咳嗽、打喷嚏等方式进行人际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性疾病症状相似,容易误诊。婴幼儿、孕妇、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或恢复得比其他人慢。

这些场所要重点防蚊灭蚊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防蚊、灭蚊是预防该病的核心手段。

在家庭防蚊方面,市民需翻盆倒罐,清理花盆托盘、地漏中的积水;水培植物要经常换水,每周换水时清洗容器;暂时不用的瓶瓶罐罐应倒扣放置。同时,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挂蚊帐,阻止蚊子进入室内。室内可使用正规的传统蚊香、电热蚊香、杀虫气雾剂等,也可借助电蚊拍进行物理灭蚊。

户外防蚊同样重要。白天尤其是6时至8时、17时至19时,市民如前往公园、绿化带等蚊虫较多的地方,应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因为蚊子偏爱叮咬穿深色衣物者。裸露的皮肤可涂抹含避蚊胺、羟哌酯等成分的驱蚊液,并按说明使用。对于小区、工地等公共区域,要及时清理积水,如疏通下水道、给废旧轮胎打孔、堵塞树洞等易积水处。

若被蚊子叮咬后出现发高烧、关节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活动地点及被蚊子叮咬的情况,以便医生尽早诊断。

暑期出门旅游要做好防范

当下正值暑假,不少家庭出门旅游。专家提醒旅行者要做好防范。专家建议,市民出发前要查阅目的地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当地是否有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或较高感染风险,部分特殊人群(如孕妇)可据此判断是否前往。计划在暂无疫情但感染风险较高的地区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在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员,可咨询旅行门诊或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

出行时,可携带含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按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并使用蚊帐,尽量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此外,若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并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途中做好防蚊措施,就诊时如实告知旅居史。若居住或工作地点周边出现病例,要积极配合相关机构开展防控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344 记者:彭媛媛 实习生:叶明学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