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公园九拱桥:桥见历史记忆,拱藏江南诗意

在晚霞映衬下,南湖公园九拱桥犹如一幅剪影画,浪漫唯美。

邕城,因江而生,桥是这座城市里的独特风景。

在南宁市南湖公园的粼粼碧波上,有一座连接南北两岸的九拱桥(又称九孔桥)。它于1978年建成,已走过近半个世纪,是兼具历史价值与景观价值的南宁城市地标。让我们走近这座桥,触摸它的建筑肌理,聆听它的历史回响,在桥洞的弧度里,读懂南宁的温柔与坚韧。

建筑之美

9个单拱对称排 拱形桥体似彩虹

九拱桥是南湖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而建,是连接南湖公园南北两岸的交通要道。这座桥全长305米,主桥长62米、宽5米、高8.7米,九拱造型优美,成为市民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点。

九拱桥四季皆入画。

九拱桥因何得名?其桥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独特,由大小不一的九个单拱组成,故名“九拱桥”,其中最大拱宽达13.5米,符合传统“九为至尊”的吉祥寓意,也符合中国传统桥梁“以结构特征命名”的习惯。

南宁市南湖公园高级工程师黄湘雯介绍,九拱桥桥体采用多拱设计,既增强了承重能力,又赋予桥梁轻盈的视觉效果,整座桥结构简约而不失韵味。桥拱从两边向中央逐渐升高,形成拱形桥面,造型优美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桥阶的高度设计极富年代特色。“当时大部分市民都是骑自行车出行,在设计桥梁台阶时考虑到方便市民推着自行车过桥,因此台阶设计是矮阶。”黄湘雯说。

九拱桥的栏杆上装饰花鸟等图案。

桥的两侧栏杆装饰有喜鹊、燕子、兰花、荷花等花鸟、山水图案,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时髦的元素。图案细腻灵动,与南湖碧波相映成趣。在引桥两侧,两排高大挺拔的金山葵引人注目,亚热带风情迎面而来。

九拱桥整个桥体形似彩虹,简洁流畅的线条和对称的拱形结构,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桥梁设计的典型风格。桥下,湖光潋滟、鱼鸟成趣;桥畔,青草绿树、花团锦簇,实现现代桥梁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自然之美

四时景物皆成趣 光影变幻最动人

城市因水而灵动,因桥之点缀,景便成画卷。

南湖公园九拱桥是市民游客打卡赏景好去处。

九拱桥的美,随天气变化、四季更迭而变幻万千。有人说:“南宁的江南诗意,藏在九拱桥的雨里。”

烟雨朦胧中,九拱桥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雨后初霁,天上彩虹与水面“卧虹”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画卷。

漫步九拱桥,最动人的莫过于光影的变幻。清晨,朝阳穿过桥洞洒在湖面,碎金般的波光随水流动。傍晚,夕阳余晖形成“金光穿洞”,如梦似幻;华灯初上,九拱桥便化身为绚烂的彩虹,与湖面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七彩虹桥”的诗意景观。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里的人在桥下看你”。短短几百米长的九拱桥演绎着人间最动人的相遇。亲子家庭遛娃休闲,三两好友畅谈生活,甜蜜情侣携手赏景,烟火气与历史感在此交融,让九拱桥成为城市生活的鲜活注脚。

人文之美

兼具历史景观价值 精心保护城市地标

作为兼具历史价值与景观价值的城市地标,如何更好地保护九拱桥?黄湘雯介绍,九拱桥的保护措施结合了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桥梁维护的双重需求。2020年,九拱桥被南宁市人民政府列入《南宁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明确了其“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身份,要求对其实施“原址保护”,禁止擅自拆除、改建或破坏原有结构。

九拱桥是跨湖桥梁,需要承受行人通行、风力及湖水侵蚀等多重荷载。南湖公园定期对九拱桥进行日常巡查,重点检查拱体结构稳定性、桥面铺装磨损、栏杆锈蚀等情况。比如,发现裂缝将视情况进行桥体结构检测,若涉及结构安全的,会进行桥体加固处理;如果不涉及,就及时进行灌浆加固,防止裂缝扩大影响承重。发现部分混凝土剥落,会采用“原工艺修复”,尽可能保留桥体历史风貌景观。同时,定期清理桥体缝隙植物、杂物等,避免造成渗透腐蚀桥体。

九拱桥作为南湖公园核心景观节点纳入保护范围,划定其周边的建设控制地带,限制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和风格(需与桥梁的历史风貌协调),避免因过度开发破坏其景观完整性。周边植被以“保留原生树种+补植本土植物”为主,避免外来物种破坏原有生态,同时通过修剪保持树木与桥体的视觉协调(如控制树高不遮挡桥拱轮廓)。节假日人流过大时,采取限流管理,防止承重过载或出现拥挤、踩踏事件。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认为,桥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从建筑工艺到自然光影,从历史底蕴到生活气息,南湖公园九拱桥的美藏在每一块砖石、每一缕波光里。它像一幅画,也像一首诗,连接起更多美好瞬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19 图片:宋延康 记者:凌剑伊 赵金玲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