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守护他们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南宁市良庆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履行监督职能,以执法检查为切入点,聚焦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推动一系列“硬举措”落地见效,为未成年人织密安全成长的“制度防护网”。
执法检查“深扫描” 精准排查找症结
近期,良庆区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深入学校、社区、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文化娱乐场所等,通过听汇报、查资料、访师生、看现场等立体检查模式,对良庆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据了解,良庆区已构建起由21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班,建成1个基层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工作站和1个“一站式”保护中心,87个村(居)实现配备儿童主任全覆盖;20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落实“4个100%”安全保障措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同比持续下降,预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同时,检查组精准锁定网络编织中的“松节点”“断接口”,对工作中存在的基层防控力量薄弱、部门协同机制不畅、网络环境监管不足、家庭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短板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和深入剖析,为织密未成年人安全成长的“制度防护网”筑牢根基。
监督问效“推整改” 精准施策织牢制度网
针对排查出的突出问题,常委会锚定问题根源,以“审议报告形成意见,交办意见明确责任,跟踪督办推动落实,整改回头看检验成效”的全链条监督问效机制,倒逼各项整改措施落地,通过精准施策不断织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防护网,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夯实基层基础,把好“前沿关口”。构建“多元共治”防控机制,细化部门职责,通过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研判解决问题;充实基层防护力量,加快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站和“一站式”中心,壮大队伍、保障经费与资源;推动学校与司法、公安、社区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动态掌握特殊未成年人情况,督促监护人履职;严格落实强制报告制度,提升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识别与报告能力。
二是净化成长环境,织密“安全网络”。强化未成年流动人口管理,统筹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在流动人口集聚地设保护站点,严打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法分子及相关团伙;明确新业态场所监管职责,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常态化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加大重点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巡查处罚力度;持续排查校园周边隐患,清理违规摊点,完善交通设施,规范车辆停放,减少人车冲突。
三是聚焦心理关爱,筑牢“心灵防线”。全面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与法治观念,对严重失责监护人,由未成年人工作专班开展督促劝导,必要时联合劝诫,确保监护责任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辅导能力,深化“双减”工作,严查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机构;强化法治副校长和班主任作用,重点关注有严重不良行为、心理失衡的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严防校园欺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链条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推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及诊疗机构协同,主动关爱心理问题未成年人,加强跟踪干预,提供社区矫正、心理治疗及医疗保障。
四是联动多方力量,拧紧“保护纽带”。优化“法治进校园”宣讲团队与普法形式,以沉浸式课堂、“法治长廊+互动体验”双线模式,通过办案故事、情景剧及短视频,将相关法律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实践;发挥城区未成年人工作专班与基层综合保护站作用,统筹职能部门力量,落实信息互通、线索预警、衔接执法等常态化协作,打通工作“最后一公里”;依托群团组织联合社会专业力量,组建公益服务团队,支持退休法官、检察官等开展帮扶活动,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良庆区人大常委会将以“深耕细作”的韧劲久久为功,以常态化监督的 “硬招实招”,全方位织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防护网”,以全过程监督实效让“网”更具韧性、更富效能,用扎实监督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之路,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安稳环境中绽放光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