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什么区别?来听专家怎么说

夏秋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蚊虫活动愈发频繁,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也进入高发期。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便是其中两种常见的蚊媒传染病,由于二者传播途径相同、部分症状相似,容易被混淆。为此,记者采访了疾控中心专家,带大家了解这两种疾病的区别与防护要点,帮助大家科学识别和预防。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不少相同之处。它们都是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一般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从潜伏期来看,基孔肯雅热一般为1—12天,通常是3—7天;登革热一般为1—14天,通常是5—9天。发病初期,两者都可能出现高热症状,同时伴随皮疹、头痛、关节痛等表现,这也是人们容易将它们弄混的主要原因。

然而,两者的病原体和典型症状仍存在明显差异。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仅1个血清型;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有4个血清型。从典型症状来看,基孔肯雅热最显著的特征是突发性关节疼痛,表现为游走性小关节(如手腕、踝趾等)痛,急性期多关节疼痛、肿胀或僵硬,晨间痛感较重,严重者无法活动;通常1—3周可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痛可持续数月。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皮疹多在发病第2—5天出现,通常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正常,部分伴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登革热患者起病急,突发高热,伴疲乏、厌食、恶心,头痛、眼眶痛、肌肉及骨关节痛等明显症状。皮疹症状多于病程第3—6天在头面部、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天。

另外,登革热可能会出现一些较为特殊的症状,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而基孔肯雅热虽然症状明显,但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出血现象,重症病例相对较少。

专家特别强调,虽然人群均普遍易感染,但儿童和孕妇感染这两种疾病后,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格外警惕。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后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体温波动较大,且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容易延误病情判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早产、胎儿发育异常等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加强防护。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初次感染登革热后对相同血清型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能增加重症风险。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通过仔细观察症状和了解相关知识,是可以进行区分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防护意识,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群体,做好防蚊工作,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蚊虫接触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预防措施】台风“杨柳”靠近,雨天防蚊灭蚊攻略请收好

下蚊帐,喷灭蚊药,居家防护要记牢。

台风“杨柳”正逐渐靠近,广西各地降雨让地面河沟积水增多,蚊子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繁殖场所。雨天防蚊灭蚊,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关注?别担心,重点来了!谨记“三要四不要”口诀。

三要:要重点巡查易积水区域;要关注高风险区域(公园、绿地、河边以及垃圾堆放点、建筑工地等);要针对蚊虫隐蔽处喷雾灭蚊。

四不要:不要忽视短暂积水,不要只依赖成蚊杀灭,不要在降雨过程中盲日喷洒药物,不要忽略防护细节。

家里:让蚊子“无家可归”

翻盆倒罐,清理家中花盆托盘、地漏里的积水;水生植物经常换水(水里易孳生蚊子幼虫),每周给花草换水时应洗干净容器,暂时不用的瓶瓶罐罐要将其倒扣放置。

睡觉时挂蚊帐,在家中安装纱窗、纱门,阻止蚊子进屋。屋里可以使用传统蚊香、电热蚊香液、杀虫气雾罐(选正规产品),也可以使用电蚊拍“物理消灭”。

户外:别让蚊子“盯上你”

白天(尤其是上午6至8时和下午5至7时)去公园、绿化带等蚊子多的地方,应尽量穿着浅色长衣长裤。

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驱蚊液(含避蚊胺、羟哌酯等成分的效果好),注意按照说明涂抹。

小区、工地等公共区域要及时清理积水,如下水道疏通、废旧轮胎打孔、堵塞易积水的树洞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804 图片:宋延康 记者:罗颢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