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公园水清岸绿,成为市民理想游憩空间。记者 宋延康 摄
晨曦初破,碧波轻漾,金色的阳光在邕江水面上洒下万点碎金,与不远处轻纱缭绕的青秀山交相辉映。今年初,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这条南宁的母亲河,经过多年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焕发出新的神采,成为南宁市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各项工作,河湖管护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为优,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自治区级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均实现100%。
以河湖长制为载体
持续发力强化河湖监管
“十四五”以来,全市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湖)约56万人次,巡查河湖库约60125.8公里,协调解决问题1600多个。南宁市还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规范化常态化,共复核水利部下发河湖库遥感图斑10554个,累计清理整治河湖库“四乱”问题877个。
为加大水安全保障力度,南宁市对全市“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并组织开展多轮环境问题排查整治行动及“回头看”,累计完成整治环境问题295个。同时,全面排查阻水片林等妨碍河道行洪、威胁防洪安全突出问题,筑牢河湖安全屏障。
为全面推动河湖长制落实落细,南宁市注重加强涉水法治建设,建立“河湖长+警长”工作机制,持续深化“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稳妥处理涉河湖重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水环境安全,推动全市河湖水环境管理保护法治化进程。
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南宁市坚决扛起治水、管水、护水责任,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不断强化河湖管理保护,全域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0处广西幸福河湖,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当前,南宁市正加快推进朝阳溪(b段)等14处广西幸福河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水土保持监管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
南宁市坚持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等项目为载体,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一体化保护修复的行业与技术优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南宁市水利部门共投资5549.20万元实施15个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37平方公里。今年计划总投资1730.95万元实施的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4个水土流失自然修复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为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南宁市依托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台账清单,对在建项目未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未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已完工项目未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各类违法项目进行分类处置,明确查处主体,分类整理项目清单,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依法分类进行查处,从而实现项目监管全覆盖,提高在建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率、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率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
经过我市持之以恒的强治理和水利部门的强监管,全市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下降,水土保持率提升至目前的83.60%。
强化宣传教育
守护绿水青山共筑生态屏障
近年来,南宁市注重创新普法方式方法,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生态日”等为契机,积极开展水生态环境宣传活动,并通过在各级官方主流媒体刊发相关宣传报道增强活动影响力。同时,广泛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普及水土保持、河湖长制、水资源、水旱灾害防御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水生态、守护水安全的良好氛围。
在强化河湖长制宣传方面,南宁市水利部门探索推进“校政联合”等模式,鼓励引导各类“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积极参与河湖末梢管护,营造全民参与河湖长制工作、共同守护幸福河湖的良好氛围。2021年以来,南宁市在各级各类报刊、网站、电视台和电台刊发(播发)全市河长制工作报道5000余篇;在“南宁河长”微信公众号更新河长制工作动态2000余篇。
一处处可喜变化、一份份亮丽答卷的背后,是南宁市水生态环境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折射出全市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不懈努力。未来,南宁市将不断深化落实河湖长制,以更强有力的举措推进治水兴水,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力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推动全市江河湖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