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父婴室”为父爱正名,为育儿松绑

近日,北京某商场将母婴室升级为育婴室、北京某购物中心设立“父婴室”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此前上海、深圳等地的商场也出现了类似设施。“父婴室”从新鲜事物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优化的新亮点,也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观念变革。

从传统观念来看,育儿似乎更多是母亲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使得父亲在育儿的角色中长期被弱化。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父亲开始积极参与到育儿过程中,他们渴望在孩子成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当父亲独自带娃外出时,常面临现实困境:母婴室通常仅限女性使用,男性即便出于照顾孩子的迫切需求进入,也难免遭遇异样眼光,这种尴尬处境限制了父亲带娃出行的便利性。“父婴室”的出现,则直接回应了这一痛点,为父亲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从容照顾孩子的私密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父亲带娃出行的体验感。

事实上,“父婴室”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现实不便,更是对家庭责任共担理念的有力倡导。在育儿过程中,除了哺乳这一特定生理行为外,诸如哄睡、陪玩、换洗衣物等众多事务,父亲完全能够且应当与母亲共同承担。通过设立“父婴室”,社会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递出鼓励男性参与育儿的信号,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引导大众重新审视家庭责任的分配,促使家庭关系朝着更加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从孩子成长角度而言,父亲的陪伴对孩子性格塑造、认知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婴室”的推广,间接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更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

当然,在“父婴室”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公共场所空间有限,专门开辟独立的“父婴室”存在困难,这就需要在既有设施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如上海嘉定等地对母婴室和亲子卫生间进行功能分区改造,在母婴室设置独立哺乳隔间,将其余区域开放给父亲使用。此外,在新建公共场所时,也应将亲子设施规划纳入考量,根据人流量、使用场景等因素,构建涵盖母婴室、父婴室、家庭卫生间等多样化育婴空间,确保各类人群在带娃出行时都能得到便利。

“父婴室”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它让公共服务更具人文关怀。随着社会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公共设施的持续完善,我们期待“父婴室”“育婴室”能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让育儿不再是母亲独自承担的重担,而是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享受的美好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充分陪伴下茁壮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61 作者:李琴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