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生态屏障 奏绿色乐章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成立于2003年8月的崇左市,是广西最年轻的设区市。近年来,崇左市坚决筑牢祖国南疆生态安全屏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崇左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广西崇左——这颗镶嵌在中越边境的生态明珠,记录下一个个绿色转型的动人故事。

从弄岗村的“鸟导”带领游客追寻珍禽踪迹,到德天跨国瀑布的“水上哨兵”守护界河清澈;从白头叶猴守护者十余年如一日攀爬绝壁,到边境村民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崇左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单选题,当人与自然达成和解,每一片绿叶都能变成“绿色银行”,每一条清溪都能流淌出“生态财富”。这里正在书写的,是一部边境地区践行“两山”理念的鲜活教科书,更是一曲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乐章。

弄岗观鸟记

观鸟经济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六月的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陇亨屯,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村道边已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这些车辆的主人早已钻进林中,架起专业摄影器材,静候他们的“梦中情鸟”。

2008年,广西鸟类学家周放教授在此发现新物种弄岗穗鹛,让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开始与观鸟结缘。

缘之园海忠客栈经营者、“鸟导”农海忠手里攥着面包虫,站在自家鸟塘边,对着密林深处模仿了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不一会儿,几只色彩斑斓的小鸟便叽叽喳喳地飞来觅食。“这里有水,我们经常投喂,鸟儿就爱来。”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满是与山林打交道的痕迹,“时间久了,它们都认得我,跟老朋友似的。”

农海忠在“鸟塘”召唤鸟儿。记者韦峭 摄

“以前我靠种甘蔗过日子,收入很少。”农海忠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鸟塘边的一株绿植回忆道,“后来周教授来了,说这里鸟多,特别是弄岗穗鹛,是我们这里独有的珍稀鸟类。慢慢地,观鸟的人多了,我就想着做民宿、当‘鸟导’,没想到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去年我的收入有近20万元。”

每天清晨,农海忠作为“鸟导”带着游客上山,沿着蜿蜒的山路,边走边介绍。农海忠对这里的鸟类习性、叫声烂熟于心,说到兴奋处,还会模仿不同鸟类的鸣叫,与山林中的鸟鸣相互呼应。

“现在大家都知道,鸟是‘招财宝’。游客为了看鸟、拍鸟而来,民宿、餐饮、向导服务都跟着火起来。村里发展观鸟经济,民宿有二三十家,‘鸟导’近30人,去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带动消费1500万元!”逐卜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何海龙站在村道上,望着漫山遍野的翠绿介绍,从2013年第一波“鸟导”出现,到如今形成“接送—住宿—观鸟”的“一条龙”服务,弄岗的观鸟经济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前村里的年轻人爱往城里跑,现在不少人都回来了,有的发展特色种养,有的搞起了观鸟产业,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

来自成都的观鸟爱好者赵先生扛着专业的摄影器材,一边向林子里走去,一边说:“每年我都会来这里待上一个星期左右,既可以拍鸟,又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一举两得。”

观鸟经济的蓬勃兴起,生动印证了生态保护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远非破坏生态的短视行为可比。这种“保护—受益—再保护”的良性循环,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最鲜活的实践样本。

德天跨国瀑布

“水上哨兵”守护的生态秘境

清晨,位于中越边境交界处的归春河依山流淌,翠峰如屏,水清如镜。归春河上游的中越德天(板约)跨国瀑布(以下简称德天跨国瀑布)飞流而下,气势如虹。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党总支书记麻成武与巡河队队员认真捡拾河边的垃圾。“每天早上先清理垃圾,再让竹排营业。”他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这既是中越界河,也是我们的‘钱袋子’,必须守护好,一点也马虎不得。”

德天跨国瀑布气势如虹,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游览。 (许青霖 摄)

2012年,麻成武带领村民成立旅游公司,采取“支部+公司+边民”模式发展生态旅游。麻成武还是归春河德天村段河长。在他的带领下,德天村目前有巡河队队员102人,他们既是“水上哨兵”,也是旅游公司的股东。队员们每天清晨清理河边垃圾,保障竹排安全运营;下午营业结束后,再次巡查河面,将垃圾集中运送到处理点;晚上还会安排6名队员轮流巡河,确保河道安全。

“2024年竹排公司收入3300多万元,一些员工月工资达到8000元。”麻成武坐在随水流轻轻摇晃的竹排上笑着说,“刚开始发展旅游时,大家都不理解,觉得花那么多时间精力搞环保,不如多接待些游客实在。但我跟大家说,环境好了,游客才会来,来了还会再来,这才是长久的致富路。慢慢地,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了。”

“水上哨兵”守护的不仅是一条河,更是践行一种发展理念。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生态保护就从政府要求变成了全民自觉。

河面上,竹排载着游客前行,瀑布轰鸣,水花飞溅,游客们的惊叹声与瀑布声交织在一起。麻成武一边熟练地操控着竹排一边说,“游客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现在几乎看不到垃圾了。村民们经常唱起自编的山歌:德天瀑布真漂亮,绿水青山赛画卷……”

崇左市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1189名,并在10条中越跨境河流配置53名跨境河长,建立跨境河流自动化监控预警机制,设置3个中越跨国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站,创新性地解决了跨境河流治理难题。“归春河是中越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纽带。”麻成武望着瀑布,眼中满是深情,“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好我们的金山银山。”

花山岩画是刻画在岩壁上的艺术瑰宝。(崇左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白头叶猴家园

喀斯特石山上的生命奇迹

白头叶猴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仅生活在崇左的喀斯特石山上。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的山脚下,空气清新得仿佛能拧出绿汁。护林员许益东背着相机包,戴着草帽,早早地守在一处崖壁下,眼睛紧紧盯着上方的树林。

白头叶猴是崇左喀斯特石山上的精灵,引人关注。 (许益东 摄)

“白头叶猴刚爬过石壁,现在躲到树上了。”他有些遗憾地对游客说,随即打开相机屏幕,展示之前拍到的画面:一只成年白头叶猴抱着毛茸茸的幼崽,幼崽金色的毛发在绿叶间格外醒目。幼崽紧紧搂住母亲,眼神中透着好奇与依赖。

在另一座山的山脚下,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管理站负责人吴世军正拿着镰刀,在杂草中开出一条路。他要去看白头叶猴的饮水点。

“上世纪80年代,白头叶猴仅存300多只,随着保护区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它们的数量已有近1400只。”吴世军是白头叶猴的“守护者”,这份守护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几年。为了给白头叶猴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近年来,崇左市投入1.1亿元实施栖息地恢复工程,不仅建成了2条生态廊道、10个饮水点和2个食源植物园,还成功恢复了700多亩栖息地。“那片食源植物园里,种的全是白头叶猴爱吃的嫩叶和野果。”吴世军指向远处的山林说道,“天气干旱的时候,我们每隔三到五天就要给饮水点送一次水。扛着几十斤重的水壶爬山,山里蚊虫多、路又滑,摔倒是常有的事,但看到猴子能喝上水,我们觉得这些付出都值得。”

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枯隆村村民韦振荣正在地里查看甘蔗的长势,几只白头叶猴在不远处的树上好奇地张望,时不时发出“吱吱”的叫声。“以前它们怕人,远远看到人影就跑,现在敢来村里‘串门’了。”韦振荣笑着说,“有一次我在田里干活,一只小猴子还蹲在田埂上,歪着脑袋看我,那模样可爱极了。村民们把它们保护好了,它们也不再怕人,谁要是伤害它们,全村人都不会答应。”

在距离罗白乡枯隆村约7公里的国家动物博物馆白头叶猴馆内,一群前来研学的孩子正围在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农登攀身边,眼中满是好奇。农登攀指着墙上的照片,向孩子们讲解:“大家看这张照片,白头叶猴的夜宿点与附近村庄仅隔50米。白头叶猴对夜宿点的要求很高,需要绝壁、无树藤、有平台,而且不能受到干扰。这个夜宿点从保护区建立以来一直都在使用,说明村民保护意识很强,没有干扰到白头叶猴。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

广西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黄中豪认为:“绿水青山是基底,既给百姓带来直接收入,更提供多元系统服务。它与经济、社会效益相辅相成,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又能反哺生态,让天更蓝、水更绿。”

亲历者说·绿色足迹

●崇左市大新县德天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竹排船工 许寿威

青山绿水不仅养育了我们,更给我们提供了致富的路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稳定不说,最重要的是能天天陪着家人。德天跨国瀑布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我们每天在河上巡逻,这既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守护好这条河,就是守护子孙后代的未来。

●北京游客 仉国欣

广西的生态名不虚传,满眼都是醉人的绿意,清澈的河水像翡翠一样透亮,连空气都带着清新的味道。在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看到了最原始的自然生态,可爱的白头叶猴在天然栖息地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正是当地政府和百姓用心守护的成果。

记者手记

夕阳西下,弄岗村的鸟塘边,观鸟者仍架着相机静静守候,只为捕捉鸟儿最灵动的姿态;德天跨国瀑布的水花在余晖中跳跃闪烁,映照着游客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白头叶猴的栖息地深处,阵阵啼声清脆悠长,与村民归家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乐章……这既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也是崇左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双手呵护出的幸福图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鲜活生动的注脚。

本系列报道由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崇左市融媒体中心联合采访撰写

阅读量:517 编辑:冼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