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南部山顶,伫立着一座承载着无数传奇与故事的古塔——龙象塔。它是南宁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也是南宁人心中的重要人文景观。
数百年来,乘船在邕江往来的人们,视龙象塔如灯塔航标;在外打拼的游子们荣归桑梓,视龙象塔为家的方向。一座塔守望着一城烟火,这份守望,无言却深情。
龙象塔伫立在青秀山上,与五象新区隔江相望。
古塔护城被拆除原址重建现胜景
据《南宁府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青秀山的史料。在《青秀山的传说》中,叙述了“青山龙象塔”故事的起源。
据记载,龙象塔是明代古塔,又名青山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南宁举人萧云举考取进士后,任朝廷礼部尚书期间所建,取佛经“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之意命名为龙象塔。当时的龙象塔高挺耸立,塔身为青砖结构,高十余丈,塔为八角形,九级重檐,十分壮观。
龙象塔每层都有窗户,可看南宁风光。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粤西游记》中“浮屠五级出青松”的记载,更让这座古塔在地理与人文间有了生动注脚——它是南宁东南“水口”地标,也是旅人眼中的灯塔航标。
龙象塔历经波折:明朝天启四年,龙象塔被雷击塌塔顶两层;1937年,为避免成为日军战机轰炸南宁的目标,这座伫立数百年的古塔被拆除,只留传说在民间。
上世纪80年代,南宁市以保护文物、打造胜景为念,于1984年12月举行重建青山塔工程开工典礼。1987年,青山塔重建完成,并重新定名为龙象塔。它的英姿再度挺立于青秀山南部山顶,成为南宁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和重要文化景观。
如今登塔远眺,“青山不墨、邕水无弦”的画卷依旧,而塔下的城市早已换了新颜。令人欣慰的是,故事集《青秀山的传说》的出版、粤剧《龙象塔奇缘》的创编,让“青山龙象塔”的故事在文字与舞台上延续着生命力。
游客打卡龙象塔。
2018年,“青山龙象塔”和“青山流米洞”两个传说故事合并改名为青秀山传说故事,并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数百年记忆的龙象塔,以更鲜活的姿态见证着南宁城市的腾飞与文脉的传承。
龙象塔每层八檐翘角下都悬挂着惊雀铃。
一砖一石皆故事惊雀铃响藏玄机
龙象塔的美,在于它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记忆。从明代萧云举为佑文运而建塔,到战火中为护城而拆除,再到原址重建再现昔日风采,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南宁的沧桑变迁。
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讲解员潘柳丹介绍,原址重建的龙象塔仍为八面九层,外观、构造均保留了原古塔建筑风格:青砖碧瓦,八角叠檐,塔高53.35米,塔基直径12米,塔内旋梯257级;塔顶为葫芦宝顶,顶部为绿色琉璃瓦;每层八檐翘角下均悬挂铜铃,共72只。
塔的灵动,藏在72只惊雀铃里。每层八檐翘角下悬挂的铜铃又称惊雀铃,微风拂过,铃声清脆似珠落玉盘,为龙象塔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神秘。
其实,惊雀铃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潘柳丹解释,古塔多建于山林,木结构屋檐易引鸟雀筑巢。檐角下悬挂铜铃,风吹铃响能惊走鸟雀,既保护房梁、檐壁上的精美图案与壁画免遭破坏,也防止鸟粪污染建筑。
塔顶的绿色琉璃瓦色泽鲜艳,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与塔身青砖相互映衬。登塔俯瞰邕江,可见徐霞客笔下的“江天浩渺”美景。龙象塔在巍峨挺拔中透着古朴庄重,与五象新区的现代楼宇遥遥相望,构成“古今对话”的奇妙意境。
松涛明月伴古塔诗意画卷最动人
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保留有大量古迹、古建筑。山顶上临江伫立的龙象塔是青秀山的象征,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龙象塔附近绿树环绕,环境清幽,负氧离子充足。寻一处静坐,远离城市喧嚣,静听青山松涛,禅意盎然。正如清代诗人梁天宗在《青秀山松涛诗》中所云:“青山佳致压群峰,更有亭亭万树松;日映江波浮白鹤,风迎绿浪卷苍龙。洗心似听琴中曲,喧耳如闻夜半钟;任是狂澜云静后,坚操不改旧时容。”
2020年,龙象塔被列入《南宁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明确了其“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身份。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定期对龙象塔进行维护和检修,包括对塔体结构的检查以及塔内设施设备日常维护等。
阳光明媚的日子,龙象塔倒影映于天池,青砖碧瓦与粼粼波光互诉静好,“塔影天池”成为青秀山打卡点之一。
中秋之夜,龙象塔与明月同辉。(资料图) 记者 程勇可 摄
夜幕降临,龙象塔在灯光映衬下更显神秘迷人,月光为铜铃镀上银边,风声、水声、铃声交织成曲。尤其是中秋月圆之夜,皎皎明月与古朴雅致的龙象塔惊艳同框,唯美又浪漫。“古塔邀明月,幽思入苍茫”,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镜头中的“顶流”,是南宁人朋友圈里最诗意的中秋印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