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亚洲多元争议解决研究院、广西大学、南宁仲裁委员会(南宁国际仲裁院)联合主办的2025亚洲替代性争议解决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南宁落下帷幕。
本次研讨会促成22份国际合作协议签署,在跨境纠纷多元化解、法律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进一步推动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建设更紧密的国际争议解决合作网络注入新动力。
汇聚专家学者
共同探讨争议解决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以“智解东方:在亚洲数字化浪潮中奏响争议解决的未来交响”为主题,吸引来自越南、马来西亚、法国、新加坡、英国等全球11个国家及地区的300多位专家、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开展圆桌论坛、主题交流论坛和专题讨论等多场精彩活动,共同探讨数字化浪潮下争议解决新路径,为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争议解决环境贡献智慧力量。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贸活动越来越多,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成为我们开展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许光耀表示,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寻求更广阔的合作和发展空间,培养更多具备跨境争议解决能力的专业人才。
促成“历史性合作”
助力南宁成为中国—东盟跨境争议解决优选地
此次研讨会促成了一系列务实成果,为构建高效、公正的跨境争议解决机制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中,东盟法律协会、中国—东盟商事仲裁协作中心、南宁仲裁委员会(南宁国际仲裁院)共同签署三方历史性合作协议,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ADR(替代性争议解决)合作新格局。具体来看,三方将在建立常态化案件协作机制、共同搭建法律及争议解决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培养跨境争议解决人才等三个方面深化协作,不断提升商事仲裁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
“对南宁仲裁委员会而言,这份协议意义重大。”南宁仲裁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颜慧表示,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城市的仲裁机构,委员会将借此契机深度融入中国—东盟商事仲裁协作体系,“一方面,高效联动东盟法律资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东盟企业‘走进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争议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三方协同实践,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助力南宁成为中国—东盟跨境争议解决的优选地,为区域经贸往来筑牢法治保障防线。”
研讨会期间促成了各项合作落地推进,将进一步推动亚洲乃至全球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的创新发展,为区域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筑牢法治根基,奏响多元争议解决的“未来乐章”。
培育国际调解员
为国际争议解决领域充实专业人才储备
当前,涉外商事往来日趋频繁,国际调解以其高效灵活的优势,在化解跨境纠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月16日至21日,亚洲多元争议解决研究院、南宁仲裁委员会(南宁国际仲裁院)、广西大学法学院在南宁联合举办了一场高规格培训项目——经国际调解协会认证的国际调解员培训课程。
“培训老师都是行业内的资深国际调解员和律师,生动的讲解让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涉外律师、学员梁正芸说。
广西大学法学院讲师喻晓认为,此次培训项目紧跟时事,还设置了丰富的实操过程,让整个培训更具代表性和现实价值,助力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国际仲裁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机制体系。“我们通过培训‘充电’后,可以把学到的最新知识应用于教学中,培养更多涉外法治人才,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供更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她说。
研讨会还向通过考核、经国际调解协会认证合格的学员颁发证书,为国际争议解决领域充实了专业人才储备,为推进国际调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