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武鸣区府城镇四明村的500亩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里,一串串饱满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晶莹光泽。果农们穿梭垄间,采摘、装箱、搬运的忙碌身影,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喜人图景。村民们把“葡萄藤”变成了“致富藤”,让“甜蜜经济”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以前种葡萄,靠天吃饭心里慌,现在有了避雨棚、测土施肥这些技术,产量和品质都稳了。” 提起如今的葡萄种植,监测户黄大叔满脸笑容。今年他种植的3亩阳光玫瑰葡萄,亩产达3500多斤,地头收购价每斤超3元,仅葡萄一项就增收近3万元。这份踏实的收入,源于武鸣区人大代表、四明村党总支书记黄瑞琼为产业发展搭建的 “技术支撑网”。
作为人大代表,黄瑞琼始终把“解决产业痛点、提升产业效益” 放在履职首位。他深知,优质产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加持。针对过去葡萄种植中因雨水多导致果实开裂、病虫害频发、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他带头调研考察,引入了一套“绿色种植技术方案”:搭建避雨栽培设施,通过物理隔离将葡萄植株与自然雨水隔开,为葡萄生长创造稳定环境;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准匹配肥料种类、用量和施肥时间,满足葡萄萌芽、开花、结果等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全面采用果实套袋技术,既能隔离灰尘、鸟类和害虫,减少病虫草害侵扰,又能降低农药与果实的接触,确保葡萄达到无公害标准。这些技术的落地,让四明村的阳光玫瑰葡萄从“普通果”变成了“优质果”,不仅赢得了收购商的青睐,更打响了村里的葡萄品牌。
“光有技术还不够,得让更多村民尤其是脱贫户跟着受益。”这是黄瑞琼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积极对接农业专家资源,邀请技术人员到村开展“手把手” 培训,从育苗、修剪到病虫害防治,把实用技术送到村民家门口;另一方面,针对脱贫户发展产业信心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他带头示范种植,同时协调帮扶政策,鼓励并带动6户脱贫户加入葡萄种植队伍,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支持。如今,这6户脱贫户的葡萄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3亩,年均增收超2万元,真正实现了“一户一产业、一户一增收”。
在黄瑞琼的推动下,四明村的阳光玫瑰葡萄产业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更做到了“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目前,村里的葡萄种植基地已扩大到500亩,年产量达170多万斤,年产值近7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从技术引进到规模扩张,从带动脱贫到集体增收,黄瑞琼用履职行动践行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让阳光玫瑰葡萄成为四明村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
如今,行走在四明村的葡萄基地里,沉甸甸的果实不仅“萄”醉了金秋,更“萄”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黄瑞琼表示,作为人大代表,他将继续聚焦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探索葡萄深加工、乡村采摘游等延伸业态,让“甜蜜经济”释放更大活力,带领村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