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青秀区:聚焦“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作为连续10年入选全国百强县(区)、广西首个GDP突破1500亿元的县(区),广西南宁市青秀区近年来聚焦教育、养老、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教育一体化发展、‘一老一小’服务、夜市经济”等小切口入手,用“绣花功夫”破解民生难题,让民生福祉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城乡携手:共绘教育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青秀区振兴乡村教育工作队组织长塘镇中心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

青秀区在不断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聚焦破解“师资和管理”瓶颈,回应乡镇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

自2022年起,青秀区率先在广西组建8支梯队化乡村振兴教育工作队,以2年为周期定向支援4镇8所中小学,2024年又派出第2批队伍,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通过学区制改革,城乡学校建立发展共同体,实行“师资互派、课程互通、资源共享”,促进资源有序流动;整合4个南宁市名师工作室、38个青秀区名师工作室(坊)深入乡镇,通过示范课、课题共研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助力队伍“自我赋能”。

滨湖路小学运用AI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依托“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青秀区将AI技术引入课堂改革,为一体化发展注入科技动能。目前,通过青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平台,已促成城乡教师跨校组建150余个云端教研共同体,沉淀优质课例2300余课时;借助“1个城区总控中心+10个学区枢纽+N间智慧教室”智能网络,城乡学生实现“同上一堂课”。

一老一小: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

南宁市青秀区银杉社区嵌入式服务中心锦象小爱托育园,提供家门口普惠性托育服务。

面对“银发浪潮”和“托育焦虑”,“一老一小”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关键,青秀区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用心守护“一老一小”。

成立于2019年的银杉社区服务约2万居民,依托嵌入式综合服务中心整合资源,让“老有所乐”与“幼有所育”在社区共生。该中心由737平方米社区办公用房改造而成,布局党群服务、托育照护、助餐、医养四大功能区,托育照护采用“专业机构+社区监管”模式,引入锦象小爱托育园提供全日托、临时托服务。2020年成立的会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将社区职能与医养服务融合,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区养老等服务,并引进居家版智慧照护系统构建隐形守护者网络。同时,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医保之家,深化医保与医疗联动改革,通过问情于民,将群众就医办事需求转化为学习教育的“任务清单”,成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开门教育”的生动实践。

老人们在大板三社区长者饭堂有序就餐。

目前,青秀区已设长者饭堂试点19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9家,8个社区获评自治区老年人宜居社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18万余人次;托育机构增至150家,托位超5095个。

夜市经济:让“秩序感”融入“烟火气”

熙熙攘攘的埌西夜市(摄/廖维)

为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青秀区积极打造特色“夜间经济地标”和“夜间商圈”。但在繁华热闹背后,一些流动摊点在街边占道经营、沿街叫卖,存在交通堵塞、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多重隐患。

在南宁市统一部署下,青秀区重点治理夜间摊点乱摆乱卖、噪声扰民、油烟污染等现象,让“秩序感”融入“烟火气”。青秀区以“街道+城区”两级执法体系为基础,部门联动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共同推进流动摊点整治工作稳步开展。青秀区还积极探索“引摊入市”,通过引导流动摊点规范经营、开发“青秀通市集智慧信息系统”等方式解决难题。自2025年3月起,青秀区设立了埌西夜市等32处临时规范摊区,引进第三方管理公司开展专业管理和运营,实现临时市场向正规化、有序化、特色化转变。

近年来,青秀区聚焦“发展、开放、生态、文明、治理、民生”六个维度打造城市首位度。数据显示,2024年,青秀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8.64%,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幸福感持续提升,绘就“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劳有厚得”的民生图景。

阅读量:66 编辑:庞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