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攀岩馆内,百余名青少年攀岩选手望着刚刚从成都世运会载誉归来的师姐覃于妹,眼神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这位21岁的攀岩少女以3枚银牌的优异成绩,为自己的家乡带来了荣耀。
日前,在2025年广西青少年攀岩锦标赛期间,马山籍运动员覃于妹重返母校古零镇初级中学,与年轻选手们分享攀岩经验与成长故事。
覃于妹(右二)回母校分享训练经验。罗贝尔 摄
荣归母校:夺牌选手的初心与传承
“欢迎师姐!”古零镇初级中学的学弟学妹们手捧花束,欢迎这位从母校走向国际赛场的攀岩明星。
分享会现场,覃于妹向年轻选手展示了自己的训练方法和心得。“我会做一些负重深蹲和引体向上提升爆发力,反复练习起步和转身,训练动作敏捷,有时一个动作甚至要练上百遍。”她平静的语气中透着坚毅,“攀岩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脑力。每一次比赛线路都不同,定线员是出题考官,我们则是解题的学生。”
同学们排着长龙请求签名合影,覃于妹笑盈盈地满足每个人的要求。这位身材娇小却成绩优秀的学姐,已经成为这些山区孩子心中最真实的榜样。“我要像师姐一样,未来站上更大的赛场!”已经练了3年攀岩的韦丽菲说。
成长蜕变:从大山女孩到国际选手
“覃于妹通过自身努力进了国家队,学生们现在都以她为榜样。”古零镇初级中学副校长农华强介绍道。2018年9月,覃于妹进入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读初一,在每周的攀岩课中,她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覃于妹的启蒙教练何琪回忆道:“她刚接触攀岩不久,就参加了马山县攀岩月赛,还没经过系统训练,就已经拿到前3名的成绩。”在何琪眼中,刚入学的覃于妹瘦小文静,但在进行攀岩训练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手脚协调,动作敏捷。她的训练生活极为规律:早上出操练体能,下午上完课后开始练技术,每天保证3小时以上的训练量;寒暑假更是全天都在训练。
2024年7月,覃于妹得到了进入国家集训队试训的机会。“国家集训队的训练强度更大,起初我有些不适应,但教练和队友给予我鼓励和支持,我也逐渐跟上了团队的步伐。”覃于妹坦言,试训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她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这个比赛成绩既在意料之内,又在意料之外。”国家攀岩队速度组助理教练、广西攀岩队速度组主教练李玉旭对覃于妹此次比赛情况进行了评价,“她在世运会期间,连续3天参加比赛,这个强度前所未有,但她都以良好的状态坚持了下来。她要强、专注、自信,经过几年的训练和比赛,成绩有了很大提升,已形成了自己的攀爬风格。”接下来,覃于妹还将备战世界杯、世锦赛、全运会等赛事。
“加油!我可以的!”每次攀爬前,一句简单的自我鼓励,承载着覃于妹这个山区女孩走向世界的决心。
体教融合:马山攀岩人才的培育之道
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的马山县,被群山围绕,既是阻碍,也是机遇。
2017年8月,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成功落户马山县,入选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借此东风,马山县开启了一条“攀岩+教育+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
“类似古零初中这样的攀岩学校在马山县一共有23所,每所学校都建有人工岩壁,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马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韦薇介绍,这些学校组建了校级攀岩队,目前有超过1000名孩子在进行攀岩训练。
攀岩特长生升学绿色通道是马山县的创新之举。马山县教育局制定了《马山县义务教育阶段攀岩特长生升学办法》,满足条件的攀岩特长生可直接进入马山中学、民族中学等当地重点中学就读。近两年,全县共录取66名攀岩特长生,并与广西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对口升学机制,畅通攀岩苗子高升专、高升本的升学途径。
在师资建设方面,马山县通过“双选”招聘、公开招聘等方式面向全国招录专业攀岩教师,国家攀岩队安排5名教师长驻马山支教。目前,全县23所攀岩学校配备了53名专兼职攀岩教师。
马山县还创新推出“攀岩尖刀班”模式。2023年8月,马山县公开选拔了第一批30名“攀岩尖刀班”学员。这些学员在古零镇中心小学接受与全日制教育同步的攀岩基础教学训练,打造一支基础扎实、技能一流的攀岩专业备战队伍。
近年来,马山县锚定“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目标,持续推动攀岩运动进校园、建基地、育人才、兴产业。从覃于妹“从母校走向世界”的个人成长,到广西攀岩“从追赶到并跑”的群体突破,再到马山“从特色小镇到人才摇篮”的区域实践,每一步都彰显着马山县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怀。这座曾经“因山而穷,因山而苦”的县城,如今真正实现了“点石成金”的蜕变,让大山不再是阻隔,而是通向世界的舞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