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鲁迅手里的“烟”又“火”了,不过这次的火不是点上的,而是吵起来的。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都会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而一名控烟志愿者孙女士向有关部门投诉该墙画,指其有“室外吸烟”的“嫌疑”,存在误导青少年的风险。
一时之间,网友反应炸开了锅,有人直言,“你难道要鲁迅先生拿一个禁烟的宣传标语吗?”,还有的网友模仿鲁迅文风评论此事,“莫非是这世间的正经事太少,少到要拿一幅画里的烟卷说三道四?”
其实,类似的争论并不少见。有人认为著名雕像大卫“裸露不雅”,也有人吐槽铁血指挥官巴顿叼着雪茄影响不良。其实,鲁迅的烟是其创作时的“标配”,被视为“思想的注脚”,而他在书房抽烟的画面更是经典历史场景,历史真实,不容矫饰,文化记忆,贵在完整。
用现代“公共场合不吸烟”的价值标准去批判历史人物其实不妥,以“误导”为名的进行举报,其行为本质可以说是越界了。这根香烟“点”或是“灭”,考验的是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现实导向”之间的矛盾。如果担心青少年模仿,可以阐明历史习惯不等同于现今规范,也可以在画像旁标注“吸烟有害健康,请勿模仿”,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抹白。所以,鲁迅的烟要留,但得要有智慧的留。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