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不止于果盘:让水果“N种变形”未来可期

在广西,水果已不再局限于做果盘中的点缀。当“椒盐三华李茶饮”单日销量突破万杯,当各种时令水果与肉类碰撞出惊艳风味,当街头酸嘢摊前排起长队——广西水果正在以“可饮、可烹、可腌”的多元形态,跳出“鲜食果盘”的传统叙事框架,实现从“家常果盘”到“价值金盘”的蜕变。这一转变,正是广西水果产业从单一农产品品牌化,迈向延伸产品品牌化的关键跨越。

作为连续七年位居全国水果产量首位的“中国果篮子”,广西水果产业已具备显著规模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水果年产量近34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7,“丰产”已成为常态。然而在过去,产业发展囿于“重产量、轻价值”模式:水果多以鲜果形式直接销售,渠道单一、附加值低,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品牌效应局限在“产地标签”层面。因此,如何将产量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由单一果品品牌向多元产品矩阵升级,成为广西水果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经过多年努力,广西通过扩大优质果品种植规模、推动特色水果品牌化,为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优势,广西聚焦特色水果品类,打造出如“百色芒果”“武鸣沃柑”“南宁火龙果”“融安金桔”“灵山荔枝”等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这些品牌通过推行统一种植标准、加工规范与质量追溯机制,不仅有效改善了“好果难卖好价”的局面,也逐步积攒起“广西水果,优质水果”的市场口碑,为延伸品牌发展筑牢信任根基。

在原生品牌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广西积极拓展水果延伸产品领域,通过挖掘和讲述“水果故事”,实现从“卖水果”到“卖产品”“卖文化”的转变。在果茶饮品赛道,南宁本土品牌“察理王子”融合本地“水果蘸椒盐”的传统饮食文化,推出“椒盐三华李茶饮”,既保留了鲜明地域特色,又精准契合年轻消费者需求;“叁叁茶事”则以火龙果与香水柠檬的组合,凭借鲜明视觉和清爽口感成为社交媒体“网红”。此外,黄皮、荔枝、葡萄、芒果等广西特色水果也被广泛用于新品茶饮研发,“水果+茶”的模式不仅拓展了水果的应用场景,也培育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茶饮品牌,广西水果产业实现从原料输出向产品品牌输出转型。

酸嘢这一传统小吃,则通过品牌化运作升级为“广西文化名片”。在“阿婆酸嘢”“酸小嘢”等品牌推动下,酸嘢实现了标准化、包装化和全国化销售。在保持“酸甜爽脆”传统风味的同时,通过真空包装与标准化生产破解传统酸嘢“难储存、难运输”问题,让酸嘢从“地方小吃”转化为可流通的预包装食品,走向更广阔市场。更重要的是,这些品牌通过注入广西饮食文化元素,让酸嘢不再仅仅是一种零食,更成为传播广西风味的文化载体,进一步丰富了广西水果衍生产品的品牌内涵。

在餐饮与加工领域,水果延伸产品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餐饮端,“水果+肉类”菜品创新搭配渐成风尚,水果既能中和油腻感,又能赋予菜肴新颖口感和风味,让“水果菜”成为餐厅吸引顾客的特色招牌。加工端则突破果干、蜜饯等传统形态,涌现出水果麻薯、百香果冰淇淋、芒果酱等新产品,水果成功进入烘焙、甜品等多种消费场景。这些衍生产品逐步摆脱对“原生水果品牌”的依赖,凭借独特风味和产品特色建立独立品牌认知,进一步扩展广西水果品牌矩阵。

随着消费市场对天然、健康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水果深加工领域正成为产业发展新蓝海。作为水果重要产区,广西在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深加工产品方面,具有无以复制的显著优势。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水果精油化妆品、果酸护肤品等精深加工领域,重点培育水果汁瓶装(罐装)饮料品牌,持续优化水果产业链结构和附加值分布,实现从“广西不仅水果多”到“广西水果饮料也多”的跃升。当然,让目标照进现实,既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提升产品竞争力,也需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方协同发力: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深加工项目落地,行业协会需推动建立完善标准与规范体系,企业则持续产品创新,在保留广西水果核心风味的同时,精准契合市场需求。

从“百色芒果”“武鸣沃柑”等原生品牌经营,到“水果茶饮”“广西酸嘢”“水果菜肴”等延伸产品成功“破圈”,广西水果产业的跨越不仅是产品形态的丰富,更是整体品牌价值的全面提升。当一颗青芒果既可腌制成酸嘢,也可制作成茶饮;当沃柑既能鲜食,也可加工为果酱——广西水果已超越“果盘食材”初始定位,成长为支撑多元产品品牌的核心IP。从水果品牌化到延伸产品品牌化的跨越,正在开启广西水果产业更加广阔的天地,深耕水果延伸产品,让水果“N种变形”未来可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17 作者:常智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