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30日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六周年。8月29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介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六周年建设成果。广西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紧扣国家赋予的面向东盟、陆海联动、沿边开放三大使命,全力推进120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实,累计推出了21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项获海关总署备案,2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1项纳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文件推广,用实实在在的创新闯出开放新路子。
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在中西部和沿边地区率先发布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推广了原产地证书“微小差错”容错机制,已为507家企业开具“免罚单”,减免税款达5.7亿元;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创新制定中越跨境快递物流服务标准,实现“一次托运、一单直达”,从南宁到越南河内的快递最快12小时内送达,物流成本降低近四分之一;在提升投资便利化上,推行“免审即得”等商事登记确认制,实行“一表即入”承诺审批模式,让企业注册压减审批时间80%;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上,广西自贸试验区推出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打通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最后一公里”;“药食同源”进口商品通关种类增至39种,保税仓储进口榴莲、出口工程车等新业态发力,推动贸易新业态发展。今年1—7月,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50.9亿元,同比增长26.4%。在提升金融便利化水平上,广西自贸试验区开立首笔应用于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数字提单信用证,首创“银行+支付机构”双轨结算模式,让企业跨境大额货款最快当天到账,越南盾和人民币直接当天兑换。在提升运输往来便利化水平上,在全国率先开展出入境车辆快捷通关改革,实现了“零接触、秒通关”。
六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设立企业超12万家,是设立前的32倍;税收年均增长29.5%;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24.3%;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6.1%。以万分之五的面积贡献了全区42%的实际使用外资和39.6%的外贸进出口额,成为开放经济的“高产田”。
其中,南宁片区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专注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形成260项制度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六年居同批自贸片区前五。依托制度创新红利,片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突破29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突破18亿美元;南宁片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获批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初步形成面向东盟的国际数据大通道;依托国际通信枢纽,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24家,全力打造“AI+制造”产业集群。拥有国家、自治区级科创平台68个,专精特新、瞪羚企业69家,建立起“自贸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东部新城+邕宁新兴产业园”联动机制。
下一步,广西自贸试验区将着力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在推动高水平开放、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深入推动以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五自由一便利”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围绕市场主体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堵点以及数据经济、跨境金融、跨境贸易等重点领域,加强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推出一批引领性标志性改革举措;因地制宜加大再制造产品进口、金融开放、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先行先试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实施主体、应用场景,将创新举措转化为发展的实效;立足面向东盟、服务陆海新通道和沿边开放优势,提升与东盟在数据经贸、特色农产品、石化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国际金融等6条产业链的跨境协作水平,助力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