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升学宴”变“表彰会”,这股乡村新风刮得好

在都结乡天隆村,23名学子从村干部手中接过奖学金证书时,阵阵掌声传递着乡亲们的祝福;在那桐镇方村,戏台前歌舞与颁奖交织,全村人围坐一起,把对教育的重视唱进歌谣中;在古潭乡马村,篮球场上的呐喊与助学颁奖的喝彩相融,体育热血与学业荣光碰撞出别样活力……在南宁市隆安县多个村屯,传统升学宴的旧风气正发生转变——没了觥筹交错的升学宴,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场暖人心的表彰会。(8月28日“隆安发布”)

孩子考上大学,办不办升学宴?受邀参加升学宴,随礼多少合适?升学本是喜事,但不少乡村的家长曾因筹备升学宴陷入两难。有的人觉得“别人摆我也得摆”,哪怕借钱、挪用学费也要撑场面,随礼或许能填补开支带来的“窟窿”;有的人则碍于乡里乡情“人不到礼必须到”,纠结于礼金数额与赴宴压力。一场庆祝升学的宴席,渐渐变成承载人情债、面子债的“面子宴”,不仅让喜悦蒙上阴影,也助长了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

隆安县多个村屯组织的表彰会,形式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核心:不摆宴席,不搞铺张。长辈的谆谆教诲、邻里的家长里短、全村的加油鼓劲,饱含乡亲的祝福、深情与期待。受奖学子在认可中汲取奋进力量,后辈少年在氛围中树立目标,长辈在触动中为孩子奋发读书创造更好条件……一个个表彰会变成了一场场“激励会”。更重要的是,所有人从升学宴“随礼往来”的枷锁中解脱,乡村、邻里关系变得更纯粹。

把“升学宴”换成“表彰会”,这股乡村新风刮得好!它刮走了经济负担,让家长不必在筹集学费时还要额外筹备宴席,把钱用在刀刃上,日子过得更踏实;它刮走了人情焦虑,让亲友不用再为礼金数额、赴宴安排纠结,邻里相处更轻松;它刮走了不良风气,让“比排场”的浮气让位于“比实干”的正气,乡村氛围更纯洁。正如报道中一位家长感慨:“以前办升学宴要花掉几个月积蓄,现在村里集体表彰,省钱又省心,孩子们也更受鼓舞。”

没了升学宴的“礼尚往来”,学子的奖励资金从何而来?隆安县的这股新风,不是一时兴起的“阵风”,而是有着长效机制支撑的“恒风”。——天隆村用村集体经济收入设置奖励,方村、马村则通过“村集体经济+企业捐赠+爱心人士助力”的模式筹集资金,稳定的资金来源确保集体表彰得到长效推行。

往更深层看,隆安县各村屯的表彰会,不只是改掉了升学宴“比排场”等旧风气,更是乡村自治模式的一次创新尝试。奖励资金来自村集体经济收入,资金的使用需经村民会议共同讨论决定——从个体热衷于讲排场的“面子宴”到集体破除大操大办旧风气,从纠结于“要不要办表彰会”到讨论“奖励资金如何来”,每一步都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集体觉醒”。这种“集体觉醒”转化为“集体决定”,再落实为“集体行动”,不仅让新风气扎下根,更体现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当家作主。

如今,各地都在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杜绝大操大办升学宴。从“要我改”到“我要改”,隆安县村民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乡村的“面子”与“里子”:比铺张浪费更有意义的是勤俭节约,比觥筹交错更珍贵的是全村同心。

当把酒桌浪费换成集体掌声、把攀比心思变成全村期待,这股有温度、有力量的文明新风便成了乡村最动人的底色。期待这股文明新风能在隆安县代代传承变成优良传统,也盼更多乡村从中汲取经验借鉴推广,让崇尚节约、重视教育、激励求学、捐资助学的观念和美德在更多乡村扎根,让乡村文明在新风中焕发更持久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61 作者:常智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