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开学季,南宁市各中小学、托幼机构恢复热闹,然而校园里人员密集、互动频繁的环境,也让传染病有了可乘之机。近日,记者采访了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专家,为师生和家长梳理开学季传染病防控重点,送上一份“健康守护指南”。
南宁市疾控中心专家进校开展防控工作指导和宣教。(南宁市疾控中心供图)
辨“敌”:三类“健康小怪兽”最活跃
“开学后校园里的传染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肠道和蚊媒三类,每类都有‘小特点’,家长和老师要学会识别。”主管医师梁晓云指出,“呼吸道传染病中,流感、水痘等类型最常见,流感是‘头号选手’。”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患者一般急性起病,发热可达39℃至40℃,常会出现畏寒、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这类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新冠病毒JN.1变异株表现为患者症状减轻,以发热、咽干、咽痛、咳嗽等症状为主,但可能与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交替流行。”主管医师王思融提醒,“水痘常在假期潜伏,开学后引起暴发,症状表现为发热、皮疹,常于发热当天出疹,以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出现为特点,传染性强,一般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播。”
肠道传染病里常见诺如病毒肠炎、手足口、轮状病毒急性肠胃炎。主管医师黄成伟介绍,诺如病毒可通过人传人或经食物、水传播。儿童感染后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轮状病毒则专挑天气转凉时“报到”,“它还有个名字叫‘秋季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严重的可出现脱水,常先吐后泻,一天腹泻可多达十几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手足口病也是秋季高发,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王思融提醒:手足口病新流行的毒株部分病例皮疹不典型,老师和家长容易忽略。大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臀部斑丘疹及疱疹为主要表现,但有些病例只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甚至没皮疹,一定要仔细观察。
“近期,南宁市已出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校园里的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槽,都是伊蚊的‘产房’。”主任医师曾毅强调,这两种疾病通过蚊媒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热典型症状为突起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严重时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基孔肯雅热则以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为主,30%至40%的患者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防御:家校生组队把病菌挡在校园外
人员密集的校园环境易引发传染病。专家指出,学校、家长和学生需合力防控。学校要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追踪制度,加强环境卫生清洁消毒,重点场所每天至少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食堂要做好“三防”,饮用水设备开学前清洗、消毒并检测水质。家长要督促孩子接种流感疫苗、手足口病EV71灭活疫苗等,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学生要养成“五勤”习惯:勤洗手、勤通风、勤运动、勤观察、勤就医,不揉眼鼻、咳嗽遮挡、不随地吐痰、不共用物品。家校生同心协力,科学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应对”,这样才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