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两巷”骑楼建筑群:百年骑楼筑城市肌理 廊下烟火延千年商脉

在南宁老城区,“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三街两巷”)分布着全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民居骑楼建筑群。

青石板路、青砖黛瓦,“三街两巷”像一幅被时光浸润的水墨长卷,浓缩了南宁百年来的建筑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为人们了解南宁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原两湖会馆旧址)的马头墙。

建筑之美:中西合璧 下商上居

“三街两巷”最早可追溯至宋代。“三街”(民生路、兴宁路、解放路)因商业繁荣形成骑楼建筑群,“两巷”(金狮巷、银狮巷)则保留了明清民居与合院风貌,街巷肌理承载着从北宋“仓西门大街”到清代“沙街”的千年记忆。

20世纪30年代的德邻路(今解放路)北段骑楼群。(资料图)

据记载,宋皇祐五年(1053年),古邕城因战事废弃,新建邕城位于五花岭,在五花岭正中小山堆建邕州府署(原红星电影院所在地),其布局奠定了今“三街两巷”的雏形。

20世纪初,骑楼建筑风格自广州传入南宁,于二三十年代迎来鼎盛,在岁月流转中融入本土特质,成为南宁近代的标志性建筑。

“三街两巷”的骑楼建筑,既保留了中式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又有西洋元素的廊柱、雕花等,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下商上居”的骑廊设计兼顾遮阳避雨的实用功能,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独特的“兼容并蓄”与“功能美学”的完美融合,让“三街两巷”骑楼建筑群成为南宁建筑文化的鲜明印记。

骑楼坡屋顶檐口的瓦当和木雕封檐板十分精美。

与商业气息浓厚的民生路相比,以文房四宝店铺为主的兴宁路更有“文化味”。解放路则聚集了新会书院、两湖会馆等众多会馆,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激荡出新的火花。

位于解放路的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原两湖会馆旧址)是南宁骑楼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因湖南、湖北旅邕商人集资兴建而得名。清代乾隆年间的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古朴大气,青砖墙体上精美的木雕、砖雕,将中式庄重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庞波建筑总师工作室副总建筑师容泽康介绍:“南宁骑楼的特点可以用‘折衷中外,融合古今’来概括。‘洋面中身,下商上居’的格局既遮阳挡雨,又串联了商业空间,商住合一,让南宁骑楼不仅是可居住的建筑,更是承载着时代审美与生活智慧的‘立体艺术品’。”

人文之美:因商而立 市井百味

老建筑是时光的容器。在“三街两巷”,新会书院的木雕砖雕、城隍庙的飞檐翘角、邓颖超纪念馆的素雅窗棂,每处手工痕迹都透着古韵的温度,让老建筑可触可感。

三街两巷”老建筑修旧如旧,保留了岭南建筑历史风貌。

骑楼之下、街巷之间,曾是老南宁最热闹的生活舞台。“从两湖会馆往前几座骑楼,巩阁巷22号院就是我爷爷的家。”解放路是容泽康从小生长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了他儿时的欢乐记忆。骑楼下听爷爷讲往事,天井里看奶奶洗菜、泡西瓜,阁楼间藏着小玩具,除夕夜全家回老宅团圆的热闹温暖……容泽康摩挲着骑楼斑驳的墙面,看着如今平整的柏油路面,感慨万千。

时光流转,“三街两巷”仍是南宁市热闹繁华的老城中心,千年商脉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新篇章。

位于解放路的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是南宁骑楼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老友粉的酸爽在舌尖绽开,芝麻糊的甜香钻入鼻腔,酸嘢摊脆生生的叫卖声撞进耳朵,茶馆里的邕剧演出唱腔婉转……“老字号”在骑楼间生根发芽,地方戏曲在街巷里回响,非遗手艺与柴米油盐悄悄相融,一座座骑楼将散落的商铺串联成繁华的商业街,绘就最生动的市井底色。

城市之美:因兴而新 繁华再现

“三街两巷”的城市之美,在于它以“因兴而新”的蜕变,成为南宁从传统商埠走向现代都市的生动注脚。

夜色下的“三街两巷”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游玩。

时光荏苒,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骑楼,在保护性修缮中重焕生机:2018年,“三街两巷”(一期)改造完成,老建筑修旧如旧,岭南建筑历史风貌得以保留,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多元精彩,老街区升级为集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核,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

“三街两巷”集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

2020年,“三街两巷”骑楼建筑群列入南宁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南宁市又遴选出以共和路南段骑楼建筑群为代表的64处历史建筑列入保护名录,为保护城市根脉筑起坚实屏障。

夜幕降临,光影勾勒出骑楼轮廓,游人在“三街两巷”拍照打卡、寻觅美食、观看演出,古今故事在街巷间流转。2021年,“三街两巷”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从清末民初的商业繁华,到岁月侵蚀后的斑驳,再到修旧如旧后的焕新,“三街两巷”骑楼建筑群的变迁映射着南宁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文化底蕴、经济业态与民生幸福和谐相融。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41 图片:宋延康 记者:凌剑伊 赵金玲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