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刻度,“家门口的幸福”更是群众感知城市温度最直接的触点。南宁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持续推动“家门口服务”体系迭代升级——从公园绿地“焕新”,到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便民举措精准落地,再到精神文化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一张密实而温暖的民生服务网越织越牢,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想健身却无就近场地”一度成为不少市民的烦心事。如今,这一民生痛点正成为服务升级的发力点。“十四五”以来,南宁市以公园改造为切入点,将运动场景融入日常生活:积极支持12个全民健身设施项目建设,多个公园“焕新”为集观景、运动、休闲、娱乐、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空间;城市边角地化身精致“口袋公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南湖公园贴心增设淋浴间,正是服务链条不断延伸的缩影。今年,借助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金花茶公园、新秀公园、五象湖公园3个体育公园项目将实现再升级——南宁的“家门口公园”正从“数量增长”迈向“品质跃升”,市民休闲健身更加便捷。
在就业、养老等领域,南宁同样推动服务下沉,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民生服务矩阵。横州市、马山县等地的就业服务站开设在乡镇,让偏远地区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取到招聘资讯;社区就业服务站通过LED屏实时发布信息、设置视频面试间、引入职业指导专家等措施,助力就业模式从“奔波外出”转向“家门口精准匹配”。
对于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直接关系到晚年生活质量。南宁紧扣老年人实际需求,积极打造“15分钟养老圈”:社区“长者饭堂”有效缓解高龄、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测血压、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志愿者定期上门陪伴独居老人,填补情感空白……从“无人管饭”到“有人疼、有人顾”,越来越多的长者得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教育与医疗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热点。南宁加快新学校建设扩充学位,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资源均衡,“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缓解了家长接送孩子的焦虑,也让孩子可以就近上好学校;医疗方面,社区医院与大医院资源共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云医院”在线问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举措,让市民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随着群众需求不断升级,便民服务的外延也持续拓展至精神文化领域和政务便利领域。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夜读人点亮明灯,让“精神粮仓”近在咫尺;民警下乡办理驾照、上门为行动不便者办身份证,把服务窗口“搬”到群众家中;社保、医保、营业执照等上百个事项可在街道、社区办理,“一网通办”“全城通办”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南宁便民服务体系正实现从“有”到“优”的跃升。政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服务从社区向街巷末梢延伸、从城市向乡镇覆盖、从试点向全市普及。针对不同人群量身定制“长者饭堂”“视频面试间”“24小时图书馆”“公园淋浴间”等特色项目,让“家门口的幸福”既具普适性,又充满个性化关怀。
在家门口共享发展成果,是群众的朴素愿望,也是城市治理的价值旨归。以“家门口”的小切口做好民生大文章,不仅让公共服务触手可及,更在供需精准对接中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于细节完善中凝聚了城市向心力,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和用心。
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南宁要以实现更多“家门口的幸福”为目标,聚焦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生活新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从基础保障向品质供给延伸;不断丰富服务内容,重点满足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等需求;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以更专业、更贴心的举措回应群众期待。唯有让更多可感知、可触及、可享受的民生服务融入日常,才能于细微处彰显城市温度,真正以民生温度托举城市发展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