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南宁市强化河湖长制护碧水清流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南宁市已在41个重点入河排污口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将传统“人工巡河”的滞后响应升级为“智能感知”的实时预警,有效提升水环境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入河排污口是连接岸上污染源与受纳水体的关键节点,入河排污口监管是落实河湖长制、守护碧水清流的关键环节。南宁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实施入河排污口审核事项办理流程,抓好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提升工作,通过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助推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为进一步强化入河排污口制度保障,规范入河排污口审批监管,南宁市实施入河排污口审核事项办理流程,确保科学设置审批入河排污口,实现排污行为从源头处于可控、可管、可溯状态。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城管等多部门常态化联合巡查机制,建立重点排口、泵站、闸坝及溢流风险点等水环境风险隐患民生事项清单,妥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水环境问题。
南宁市还在狠抓整治提升和深化排查溯源上双向发力,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强化雨污管网错混接改造,不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动解决一批污水直排乱排问题。近3年来,南宁市组织力量,对全市珠江流域重点干支流、饮用水水源地及16个重点工业园区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入河排污口排查,完成南宁市范围内2300多公里岸线入河排污口排查,累计排查登记入河排污口1900多个,摸清了家底,明确了监管对象。
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南宁市在全市4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全部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实现了对这些重要排污口水质情况和排污行为的实时感知与远程监管;对武鸣河、八尺江等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建立流域“水质指纹库”,通过分析特征污染物“指纹”,大幅提升污染溯源的精度和效率。依托科技赋能,南宁市构建了全市“污染源—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全链条管理的“一张图”信息系统,将排污口信息精准落图,实现可视化、动态化管理。
南宁市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牢牢守住了污染物入河的“最后一道闸口”,实现更精准地锁定污染源,推动问题在岸上解决,实现了从“治标”向“治本”深化。随着入河排污口监管效能的不断提升,南宁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南宁市城市水质指数同比改善7.12%;今年1—6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南宁市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城市中排名第16,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