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仕芳(左)和王迅(右)。
《新声》讲述了桂黔交界大山深处的乌英苗寨妇女学习普通话的故事。2020年3月,乌英苗寨开办了“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培训班。在1300多天的时间里,有100多位老师为乌英妇女上了800多节课。在去年4月于北京举行的《新声》作品研讨会上,专家高度认可该著作。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曾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情感,就是知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只是学习一种工具,更是坚定国家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

读书会现场。
中国作协会员、广西侗族作家杨仕芳凭借“语言即新生”这一隐喻,探索报告文学“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点,拓展了报告文学的文体边界。

杨仕芳讲述创作《新声》的故事。
活动中,杨仕芳讲述了他创作《新声》的缘起和写作经历。他说,乌英妇女总是对明天充满了希望。对于她们学习普通话的原因,杨仕芳认为“是一种生命的自我需求”。
杨仕芳透露,由于文化教育的匮乏,让乌英妇女走出大山面临诸多困境,而这类真实素材,恰为文学注入强劲生命力,“这对文学来说非常有力量,而这种力量需要一些人为生活奋斗为代价。”杨仕芳说道。
责任编辑陆施豆讲述了《新声》这本书的诞生历程,分享了采风期间的趣闻以及选题的形成过程。令陆施豆深受触动的是,乌英妇女正以多元的方式发出属于她们的时代新声。比如,当被问及学习普通话带来的最大蜕变,乌英妇女梁足英眼中闪烁着泪光“好像人生再来了一次”;当第一次看到大海时,妇女们不经意间吟诵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面对镜头时,她们不仅能落落大方地讲述苗寨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还学会了自制短视频推销农产品……语言如同双翼,让这群曾经囿于山坳的妇女,可以足不出户,便能翱翔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主持人王迅认为,杨仕芳的《新声》以小切口写农村妇女学普通话,展现生命觉醒、情感渴求等,用两种视角进行叙述报告,兼具艺术性与文学性,探索出独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