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让教室读书声和操场欢笑声“同频共振”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通知,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中小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份“硬指标”政策,既回应了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切,更从课程内容、师资配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划出清晰“施工图”,聚焦痛点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破局。

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一边是“健康第一”理念的大力提倡,一边是体育课被挤占、场地师资缺乏的现实。不少学校的体育课或被其他课占用,或沦为“放羊式自由活动”。广西此次发布的通知精准戳中现实痛点,用硬性规定划出底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通过压减超标文化课课时、统筹地方与校本课程时间为体育课“腾时间”——这一举措将从制度层面保障体育课不被挤占,使其从“可有可无”边缘位置变成刚性必保的核心教学内容。

更值得肯定的是,政策不仅规定“上多少”,更聚焦“上得怎么样”。通知明确杜绝“放羊课”“表演课”,要求体育课有合理运动负荷与技能训练,还鼓励融入跳竹竿、打陀螺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同时推行大单元教学、分层教学和体育走班制,让课程更系统、适配不同学生水平、满足兴趣选择,既避免课程“碎片化”“形式化”,又兼顾学生兴趣与个体差异,让体育课堂兼具趣味性、教育性和文化传承功能,“活”起来、“实”起来、“动”起来。

政策落地,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广西教育主管部门做了深入调研。为此,通知中不只“提要求”,还给出“解难题”的路径:场地方面,新建学校要按标准配建体育设施,鼓励学校盘活现有资源,利用天台、走廊等打造“迷你运动场”,支持整合周边社会资源,破解城市学校“空间不足”、农村学校“资源匮乏且分布零散”的困境;通过专场招聘、聘用退役运动员、购买社会服务等多渠道补充师资力量,缓解体育教师短缺问题。尤为关键的是,把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将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列为教育督导重点——当“体育”与考核挂钩,体育课如继续被挤占将直接触发“问责”机制,这让政策执行有了真正的“硬约束”。

好政策落实好,须正视挑战、破解难题。要知道,对学校来说,从“每周两三节”到“每天一节”,不仅是课时的增加,更是对教学安排、场地师资、课程设计的全面重构。“迷你运动场”的安全规范细化、师资补充的长效机制建立、家长“运动耽误学习”的观念转变,这些具体难题仍需各地学校结合实际拿出针对性方案后逐步化解。

因此,需要给学校留足探索空间与过渡时间,为政策的“软落地”提供缓冲期,让学校做足“课前准备”,确保体育课不仅“增课时”也能“保质量”。教育部门要强化引导与服务职能,组织体育教学专项培训、分享推荐优秀实践案例,帮助学校提升课程设计,以点带面,实现从试点到全覆盖。同时也要避免“一刀切”的考核标准,允许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调整优化,实现软性过渡稳步推进。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文化知识的滋养,也需要有强健的体魄。相信经过过渡期的探索和积累,随着师资、场地、课程、观念转变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学校能有序推进体育课“天天见”,“每天一节体育课”才能从纸面要求真正转化为校园日常。当操场上的欢笑声和教室里的读书声“同频共振”,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30 作者:常智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