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88岁老人离世后捐献眼角膜 跨越半生的大爱让光明与希望永续

近日,在广西医大开元埌东医院的病房里,88岁的南宁市民王柏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捐献眼角膜的方式,为自己跨越半生的夙愿画上圆满句号,也为两位患者带去了重见光明的希望,用无私大爱完成了生命的接力传递。

alt

王柏琪年轻时的照片。

生命终章:以最后的馈赠延续光明

近日,在医院里,空气仿佛都带着不舍的凝重。88岁的王柏琪老人,生命正走向终点。弥留之际,她用尽全身力气,抬起那只勉强还能动的左手,先是颤巍巍地指向天空,随后又轻轻触摸了一下自己的眼睛。

女儿张女士俯下身,贴近母亲的耳边,瞬间明白了母亲的心意,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落下。“妈,我明白了,我们会实现您的愿望的。”听到女儿的承诺,王柏琪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随后,在王柏琪亲属、南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以及南宁市爱尔眼科医院医护人员的共同见证下,一场特殊的“生命交接”仪式悄然进行。王柏琪老人的眼角膜被成功摘取,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馈赠,将为等待光明的人,重新点亮世界。她用自己生命最后的光芒,把观看世间美好的机会,传递给了素未谋面的受捐者。

alt

王柏琪家属填写角膜捐献相关资料。

半生夙愿:从青年到暮年的执着坚守

王柏琪退休前,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军队医务工作者。她常说,自己能完成学业、成为医务工作者,全靠人民助学金的支持,“党和人民以及母校的养育教诲之恩,我永远铭记在心。”也正因这份感恩,她在遗嘱中对身后事做出了简单却意义非凡的安排:骨灰撒向北海,眼角膜务必捐献。“不必在我未履行承诺时公开此事,相信我的行动会吸引更多有识之士自愿加入捐献器官行列。”

这份捐献的意愿,在王柏琪青年时期就已悄然萌生。20岁那年,她第一次走进解剖实验室,看到人体标本十分匮乏,心中便埋下了捐献器官的种子。2000年,63岁的她专程回到母校,郑重地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志愿书,并将其存入个人档案,期待着有一天能实现这份心愿。

2016年,王柏琪再次回到母校咨询捐献事宜,然而,当时母校因技术条件受限,无法满足她的愿望。这件事成了她的一块“心病”,此后她很少再主动提及,但内心深处,从未忘记过这个执念。直到生命临近终点,她用最后一丝力气,向女儿传递出“请别让我的心愿落空”的期盼。

与病魔抗争:坚韧生命里的大爱闪光

王柏琪的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白内障等病症,长期困扰着她。2020年,她突发脑梗,2021年二次脑梗的打击,几乎让她双目失明。好在经过精心调理,她的视力竟奇迹般地恢复了,甚至连很小的字都能看清,这也让她对“看见”的珍贵,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可今年以来,王柏琪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行动愈发迟缓。5月,她因肺炎入院治疗,广西医大开元埌东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她住院期间,给予了悉心照料。在她临终前,医院还专门开通绿色通道,为她顺利完成角膜捐献流程提供了极大便利。

即便被疾病反复折磨,王柏琪心中的大爱从未褪色。她一生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在唐山大地震时,她坚守在震中医院,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退休后,她仍积极参与组织生活,热心投入公益事业。如今,她的眼角膜成功为两位患者带去了光明的希望,她的名字也将被镌刻在南宁市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的纪念碑上,被后人永远铭记。她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却以另一种方式,给有需要的人带去了光明,让虔诚的愿望在大爱中得以实现,让消逝的生命完成了温暖的接力。

南宁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正常情况下,角膜捐献并没有绝对的年龄上限,只要经过专业评估合格,高龄人士同样可以捐献眼角膜。对于18岁以上有捐献意愿的公民,可联系所在地的红十字会或人体器官捐献管理机构,进行遗体、器官或角膜捐献的志愿登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5 图片:南宁市红十字会 记者:韦薇 通讯员:戴莎莎 李翠华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