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耳机里的“疗愈秘密”

从11岁因焦虑抑郁入院,到如今20岁能独立创作纯音乐,这九年里,我和小蒋(化名)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是能聊音乐、聊心事的“知音”——而这份联结,起源于他那副从不离身的黑色耳机。

初诊:耳机里的求救微光

9年前第一次见他时,他坐在门诊大厅的候诊椅上,黑色耳机牢牢搭在耳上,连我走近都没察觉。校服袖口磨得发毛,手指反复摩挲着手机屏幕——那上面是一串杂乱的音乐列表,歌名大多带着“灰”“暗”之类的字眼。

首诊时,他的声音像被揉皱的纸,断断续续展开人生的褶皱:母亲早逝,父亲入狱,寄住舅舅舅妈家,连撒娇都要先看脸色。他说着突然低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留下几道泛白的印子,“现在一晚上勉强只能睡四个小时,天没亮就醒,课本上的字也全是模糊的……吴医生,我是不是真的没救了?”

我起身倒了杯温水,指尖贴着杯壁试了试温度,确认不烫后才推到他面前,杯沿对着他的方向,避免他抬手时碰到杯身的冰凉。

“你耳机里的歌,有没有哪首能让你觉得心里不那么堵的?”他愣了愣,指尖在屏幕上划了许久,终于调出一首纯音乐。当钢琴声漫出来的瞬间,他紧绷的肩膀悄悄垂了些。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对这个把心事藏在旋律里的孩子,音乐不是消遣,而是他能听懂的“语言”,这或许也是走进他内心的一把钥匙。

以音为钥:日记里的疗愈时光

第一次治疗,我先用药物为他稳住“情绪的波澜”,并在病历本的备注栏写下:难治性抑郁,需以共情为底,兴趣为引。

第二次见面,他眼底的红血丝比上次更重,说昨晚又熬到凌晨两点。我从抽屉里拿出本印着鎏金音符的笔记本,轻轻推到他面前。“要不咱们今晚试试写睡眠日记?或者你可以试试跟着音乐数呼吸,吸的时候想‘哆’,呼的时候想‘咪’,把注意力放在旋律上,明天来跟我说说感受,好不好?

他犹豫地点了点头,在第一页写下:睡前听纯音乐。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仿佛每个字都在说“我想变好”。

第五次治疗时,我把学生时代的乐理课本带给了他,他很高兴,用指尖反复轻抚着扉页上的涂鸦,像触碰一件易碎的宝贝。再后来,他的睡眠日记里多了这样一行字:枕着吴医生的“礼物”入睡,今晚梦里没有乌云。

旋律生光:乐符里的温暖回馈

“这是写给护士姐姐的,她们夜班很辛苦,听这个应该能松口气。” 他说着,耳尖有点红。今年六月的复诊,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低头沉默,而是主动递来病历本:“吴医生,我最近睡得很安稳,还试着用编曲软件做了段纯音乐,发在网上还有不少人点赞呢!”

我翻看着他的睡眠日记,最新一页的字迹工整了许多:22:30 躺下,23:00睡着,早上6:30醒,窗外有鸟叫;今天还练了半小时钢琴,终于能弹完《小星星》了。

我拍了拍他的肩,为他的一步步“变好”感到高兴,他却突然红了眼:谢谢你帮我找到了音乐这个“朋友”,以前我觉得自己像没人要的音符,是你帮我凑成了完整的曲子。

共愈:双向奔赴的生命乐章

这几年,小蒋给我发送了很多独立创作的音乐旋律。每次聊起音乐,他都有说不完的话,从乐理知识到编曲技巧,我们像朋友一样交流,曾经隔绝世界的耳机屏障,早已变成了传递温暖的桥梁。

“以后想做什么?” 复诊结束时,我随口问起。他抬头时,眼里像落了星光:“想当音乐治疗师,就像你用音乐帮我一样,我想帮助更多和我一样的人,把旋律里的光传给他们。”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医患之间不是“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而是两颗心在彼此看见里,慢慢靠近、互相照亮。

九年的光阴里,那副曾经藏着孤独的耳机,如今成了传递温暖的纽带;那本写满音符的笔记本,记满了“治愈”与“被治愈”的双向奔赴,原来最好的医患关系是:你为我谱就疗愈的曲,我为你照亮前行的光,让爱与希望在旋律里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吴丹青,睡眠障碍病区主治医师。擅长各类睡眠障碍相关疾病、焦虑抑郁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怖、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诊疗。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17 通讯员:潘志方 黄思宁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