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天的“食光救赎”

“医生,求您救救孩子……”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父亲的手紧紧攥着病历本。被两人搀扶着的女孩,穿着宽大的外套,空荡荡的袖管下露出细如芦苇秆的手臂。1米54的身高,体重仅29公斤,手腕骨节凸起得像要刺破皮肤。这是今年6月,我第一次见到小张(化名)时的情景。

初遇:“身心”的双重困境

血压84/50mmHg、心率30—40次/分钟……护士报出的每一项指标,都像一记重锤,敲响了生命的警钟。当护士端来为她准备的营养餐时,小张突然猛地将餐盘扫落在地,随即转身躲进病房角落,把自己蜷成一团小小的、抗拒的影子。

“三个月前,同学随口说她‘胖了’,从那以后她就不肯吃饭了。”小张妈妈红着眼眶:“在当地医院只能靠营养液维持,我们实在没办法了。”

凝视着小张苍白得近乎透明的脸颊,我心里清楚,这不是寻常的“挑食”,她的身体在挨饿,心灵更在“受困”。

一场心身同治的硬仗,已然拉开序幕。

小张入院的第二天,我们召开紧急多学科联合会诊。我们都明白:

这不仅是一场治疗进食障碍的竞速赛,更是一场需要多学科并肩作战的“生命救援

破冰:“信任”是第一味药

“身体的危机要抢救,心灵的困境更需要同步疏导。”

会诊时,我提出了核心思路。对11岁的小张而言,“信任”是打开心门的第一把钥匙,也是治愈她的“第一味药”。

从那天起,我每天抽半小时坐在小张床边。“我们不谈吃饭,我给你讲个故事好吗?”第一天,她背对着我,一言不发;第二天、第三天,她依旧沉默,却会悄悄把耳朵侧向我这边,像是在试探着接纳这份善意……

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病房里,当我讲到“小刺猬总觉得自己的刺很难看,偷偷把刺拔掉,结果失去保护,差点被狐狸抓走”时,小张忽然慢慢转过身来。

“叔叔”她的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带着一丝怯怯的疑惑:“长得不好看,是不是真的会被所有人讨厌啊?”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冰层碎裂的轻响——她的心门,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我迎上她的目光,认真地说:“你看小刺猬的刺,有人觉得扎手,可它妈妈觉得那是保护宝宝的铠甲。在叔叔看来,健康、快乐的你,才是最可爱的样子。

她抿着嘴,沉默了片刻,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慢慢从眼眶里滚落。

同治:让“吃饭”不再是噩梦

当小张的心扉透进第一缕光,我们立刻启动了系统的“心身同治”方案。

营养科定制了循序渐进的食谱,每天少量多次,像呵护刚发芽的幼苗。

与此同时,我把认知矫正藏在闲谈里,找来不同体型的运动员、艺术家的照片,和她一起翻看:“你看,这位运动员的体格强健,才能跑得更快……美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样子。”

17个日夜悄然流逝,改变也在小张身上悄悄发生:血压逐渐回升到正常范围,心率稳定在87次/分钟,体重一点点增加,原本苍白的脸颊,渐渐染上了淡淡的红晕。

有天早上,我刚走进病房,就听见她跟护士在分享校园里的趣事。

阳光洒在她微微扬起的脸颊,睫毛投下蝶翼般的浅影——那是生命重新振翅的模样。

牵挂:依旧保持密切“随访”

出院那天,阳光正好,小张穿着合身的衣服,不再是之前空荡荡的模样。她抱着我送的童话书,走到我面前,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叔叔,我以后会好好吃饭,不再让你和爸爸妈妈担心了。”

走出进食障碍的幽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抵达,而是一场陪伴与信念交织的远行。

我们保持密切的随访,9月,她妈妈来电欣喜地说:“她返校了!体重涨到41公斤,就是写作业还有点追求‘完美’。”

我明白,小张骨子里的“完美主义”性格还需要慢慢引导和调整。于是,我跟她约定10月份复查时一起做“错题本”,在写错的字旁边画上可爱的笑脸,让她慢慢明白:

不完美,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电话即将挂断之际,另一端忽然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接着是小张清亮如风铃的声音:“叔叔,我昨天吃了妈妈做的红烧肉,特别香!”那一刻,我脑海里浮现出初见时那个蜷缩在病房角落的小小身影,心中满是欣慰与温暖。

十七个日夜的“疗愈食光”,藏着三餐四季般的温柔守护,它不仅让曾蜷缩在黑暗中的女孩挣脱枷锁,更化作我们科室里一道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时刻触动着我们的内心:医者的使命,从来不止于治愈身体的伤痛,更在于守护每一颗心灵深处的微光。

作者简介

伍世斌,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病区主任。从事心理科临床诊疗工作16年,对重大应激事件后的应激相关障碍以及自杀等的危机干预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专业擅长:抑郁症、心理因素相关的躯体疾病,包括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进食障碍,以及焦虑症(包括社交焦虑)和睡眠障碍等的诊治;对职业压力、家庭问题、青少年学习问题及躯体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器官移植等)伴发的情绪问题提供心理保健咨询。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30 作者:伍世斌 记者:韩沛 通讯员:潘志方 黄思宁 编辑:李璐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