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到,今天我没有带讲稿,而是戴了一副广西企业生产、具有实时清晰提词功能的智能眼镜,讲稿就在我的眼镜里。大家看不到,我能看到。”9月17日,当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说出这番话时,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副由广西本土企业迈越科技自主研发的AI眼镜,不仅是一件便捷的演讲辅助工具,更成为广西兑现“人工智能时代不能缺席、不能落后”承诺的生动呈现,背后折射出的是广西在人工智能赛道上从“立誓”到“破局”的强劲行动力。
时间回溯到今年2月8日,在广西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系列讲座上,陈刚书记那句“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曾让大家看到广西拥抱新技术的决心。彼时,有人或许会疑问: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广西既非传统科创高地,也无密集的高端人才储备,路在何方?如今,这副AI眼镜给出了第一个清晰答案——广西的底气,源于对自身定位的精准把握,更源于“不等不靠、主动破局”的务实行动。
广西从一开始就找准了差异化发展方向:立足“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区位优势,提出“北上广研发、广西(南宁)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把北上广深的前沿技术引入广西,结合东盟市场的需求进行适配改造,再输送到东南亚这片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的沃土。这种“需求导向、集成创新”的思路,让广西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拥有了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这副AI眼镜的亮相,并非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广西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逐步成型的缩影。从政策层面看,今年以来,广西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明确提出,力争到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为产业发展划定了清晰路线图;从平台建设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从开工到试运营仅用3个月,截至目前,已签约国内人工智能企业项目51个,与16家东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正在对接匹配东盟人工智能需求84项;第22届东博会上,近200家AI企业集中亮相,一批“硬核AI产品”首发东盟;在2025南宁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项目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及储能、生物医药、大健康、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广西人工智能发展的图景,呈现出广西人工智能全域赋能、新能源与储能赛道全面开花、重点产业成果丰硕、集群效应明显等特点。
于广西而言,人工智能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创新本身。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盼望与中国加强合作。广西的AI产品与服务,恰好精准契合了这种需求。可以说,广西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也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持久的数字化动力——通过AI技术,广西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优势,转化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实践优势,让“广西集成”成为连接中国技术与东盟市场的重要纽带。在本届东博会上,人工智能首次成为“主角”,新设人工智能专馆、推出“AI会展”智能体、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圆桌会等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从“不能缺席、不能落后”,到“讲稿在眼镜里”,短短7个月,广西用一副本土研发的AI眼镜,交出了“言出必行”的实干答卷。这副眼镜里装的不仅是一份演讲稿,更是广西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刻认知,对自身区位优势的精准运用,以及对“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东盟需求”的责任担当。随着“南A中心”等平台持续深耕,随着“广西集成”的AI解决方案在东盟市场落地生根,广西或许还会带来更多“大家看不到,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创新成果。而这份从战略谋划到落地见效的务实与坚定,不仅将推动广西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也将为更多地区在新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极具价值的实践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