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人精神科一病区,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里收治的,全是被精神疾病困扰的女性。她们被“双相、抑郁、精分”的标签简单定义,仿佛这些冰冷的词汇,就能概括她们走过的人生。可我深知,诊断书背后从来不是抽象的病症符号,而是一个个被生活重负压得喘不过气的女人,她们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更是被疾病暂时遮蔽、却从未失去光芒的“自己”。
一句 “我懂”
叩开封闭十年的心门
情绪激动、言语混乱,这是家人眼中的林女士(化名),也是双相情感障碍伴躁狂发作时,她被迫呈现的“模样”。
她被家属强制送医时,我没有立刻用药,而是拉上纱帘,调暖灯光,轻声说:我见过不少像你这样的姐妹,受了委屈被说成“脾气差”,想为自己活一次又被骂“太任性”,你是不是也是这样?
一瞬间,她紧绷的肩膀垮了下来,眼泪跟着就掉了下来,积攒了十年的苦楚,像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出:生产时侧切的伤口迟迟没好,每次上厕所都痛得浑身发抖,却没人当回事;离婚后想找份工作重新开始,暂时把孩子托付给前夫,竟被亲友指着鼻子骂“自私”“不配当妈”;最让她绝望的是,每当她想说说这些苦,得到的永远是“小题大做”“太矫情”的评价。
我轻轻握住她冰凉又颤抖的手,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说:我懂,你没有错。那天,我们从生育创伤聊到婚姻挫折,从母亲身份谈到女性价值,窗外暮色渐沉,她的眼中却浮现出久违的光亮。
出院时,她特意来道别,手里紧攥一份字迹工整的网店计划书,宛如重生宣言。
“以前没人听我说话,现在我敢跟家人表达想法了,他们虽未全同意,但会试着理解。” 看着她眼里的温润与坚定,我知道,这改变不只来自于药物,更源于被倾听、被理解之后,生命本身迸发出的自愈力量。
一次“偶遇”
唤醒半生失落的人生
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藏着无法言说的故事,而重度抑郁患者陈女士(化名)的经历,尤其令人揪心。
初见时,她瘦得几乎只剩一把骨头,脸色像被水泡透的纸,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连抬手拢一下额前碎发的力气都没有。而比病情更沉重的是她支离破碎的生活:投资失败欠巨债,丈夫带孩子离开,把自己反锁在出租屋,不敢开灯,不敢用电,甚至害怕电表转动的声音会 “引来债主”…‥直到家人撬开窗子,才发现她蜷缩在堆满杂物的角落。
怎样才能让她主动倾诉?我决定在医院食堂与她“偶遇”。我端着饭坐下,不提病情,不谈治疗,只如朋友般闲聊:“今天的青菜炒得挺嫩的,你要不要试试?”
她低着头沉默了很久,才用沙哑的声音慢慢开了口。从被熟人欺骗的无助,到债主上门砸门的恐惧,再到深夜抱着孩子留下的旧玩具偷偷哭的日子……
我没有说那些“会好起来的”“别难过了”之类空洞的安慰,只是默默递过纸巾,安静地陪着她,等她情绪平复些,才轻声说:“如果换成是我,突然之间没了钱、没了家,也会觉得天塌了,撑不住真的很正常。”共情的话,像一座桥,悄悄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也让她慢慢卸下心里的防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陈女士脸上渐渐有了血色,眼里也有了神采,开始主动和护士聊起未来的打算。曾经“走失”的那个她,正在被一餐饭的温暖、一句共情的理解,慢慢唤回。
一个“答案”
照见医者本真的模样
从医这些年,我常常思考:怎么样做医生、做怎样的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直到一个平静的午后,我得到了一个温暖的答案。
那天阳光正好,林女士和陈女士并肩坐在走廊的长椅上,低声聊着天。一个轻声讲述如何与孩子重新沟通,另一个认真分享怎样规划还款……那一刻,“双相”“抑郁”的标签早已消失,剩下的,是两个在困境中彼此理解、互相支撑的“同行人”,在彼此的故事中,照见了自己,也温暖了对方。
或许,这就是医者最本真的模样: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本身,更是疾病背后那个完整的人;我们倾听的不只是症状,更是生命深处的呼喊与渴望。让痛苦被听见,让孤独被理解,让每一个故事都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
六年的临床时光,让我对女性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始终坚信,女性的痛苦不该被草率贴上“矫情”的标签,那些深夜里无声的眼泪,那些话到嘴边又咽下的哽咽,那些笑容背后藏不住的疲惫,每一份感受都是真实的,都值得被温柔地接住,被郑重地对待。
作者简介
刘磊晶,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人精神科一病区住院医师。从事精神卫生工作6年,擅长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相关疾病、焦虑、抑郁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怖等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