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AI有“人情味”,让生活更美好

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公众开放日,首次设立的人工智能(AI)专馆成了最具人气的展馆之一。万余平方米展区内,1200多款AI产品集中亮相,共同呈现了一个重大转变:人工智能正从指令性的“工具”升级为能交流甚至共情的“伙伴”,让我们看到科技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美好图景。

这一变化标志着AI从“炫技”迈入“人性化”新阶段。技术革新的重点不再只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大的数据量,而在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类的情感和日常需求。正如展会上那款能感知情绪的智能眼镜,不仅能实时翻译,还能通过对方语音语调判断情绪状态,让跨语言交流更顺畅自然。

展区内,智能科技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咖啡机器人不仅能精准拉花,还会主动弯腰询问顾客口味偏好,这种自然互动宛如面对一个真人咖啡师;油茶机器人则在机械臂起落间完整传承非遗技艺,展现出AI既能面向未来,又能守护传统技艺的双重价值。它们不再是机械执行固定程序的“工具”,而是开始理解服务的内涵与文化的传承。

AI正成为“有温度的科技”。例如展出的一款家庭陪伴机器人,不仅能监测老人健康状况,还会用亲切语气提醒添衣保暖,检测到异常时更能表现出关切态度。这种拟人化的温暖陪伴,让科技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成为人类的生活伙伴。

通过看、听甚至感知,AI的“人性”更显饱满。它们不仅能听懂指令,还能通过视觉识别人的表情动作,甚至通过传感器感知情绪变化。机器狗会摇尾跳舞逗小朋友开心;服务机器人能根据行人步速调整自身速度,依据人的心情选择交流方式;能打太极、跳机械舞的机器人,不仅可用于展厅导览接待,还能带来情感慰藉。正如一名参展商所言:“现在的AI在学习‘察言观色’,能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AI应用正向更多细分领域深入,展现其人文关怀:医疗领域,智能口腔镜可立刻生成检查报告;多语言健康助手能听懂东盟各国小语种,用使用者熟悉的语言提供专业咨询;在农业领域,它能精准诊断病虫害并自动制定施药方案。这些创新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科技善用的证明。

从日常生活到家庭看护再到农业管理……AI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更深扎进社会生活的土壤。当然,AI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新的挑战:当AI愈发“善解人意”,它获取的敏感数据如何监管、它提供的情感陪伴是否会衍生新的社会依赖,这些考题亟待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而当前,行业焦点也正从“能否实现”转向“如何善用”,将伦理考量融入技术研发全过程,致力于打造负责任、可信赖的AI技术,这为AI的健康发展增添了更多可能。

从展会火爆场面可见,人们期待的已不仅是炫酷科技表演,而是能真正改善生活的实用解决方案。可以说,AI从“工具”到“伙伴”的跨越,不只是科技进步,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当人工智能读懂人心、陪伴生活,其价值才能最大彰显。未来,AI若继续朝着“更懂你”的方向发展,必将给人类带来更多惊喜。而这,正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其终极目的并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科技包裹人文情怀,让生活变得更加高效、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31 作者:常智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