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预制菜话题屡登网络热搜,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也将消费者权益保障与行业诚信建设这一核心议题,再次推至舆论前沿。
“民以食为天”,但食之“天”在于信任。当餐饮企业将“中央厨房预加工”奉为标准化流程,而消费者却在期待一份“锅气”与诚意时,概念的错位便已为信任危机埋下伏笔。值得深思的是,一些餐厅在陷入预制菜问题的风波后,急忙撤下“现做”标签的举动,非但未能自证清白,反而凸显了行业在信息透明度上的系统性短板。究其根本,是缺乏对“预制”与“现做”标准的清晰界定,企业在宣传与实践中往往游走于灰色地带,最终不断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消费者真的完全排斥预制菜吗?事实并非如此。市场中不乏正面案例,如老乡鸡就坦承使用预制食材,但其透明化措施就很令消费者信服:菜品的绿色标识代表餐厅现做,黄色标识代表半预制,红色标识代表复热预制,这种分类系统让消费者拥有了最基本的知情权,也因此赢得了市场认可。这充分说明,与预制菜相比,消费者抵制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被剥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消费者期待一个信息对称、诚实透明的消费环境。
预制菜作为餐饮工业化、标准化发展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行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所改变。首先,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明确的预制菜分类标准和标识规范,建立可追溯的标签制度。其次,餐饮企业需主动公开产品信息,将知情权与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用诚信经营赢得长远发展。唯有消费变得明明白白,餐饮行业才能构建起持久、稳固的信任关系,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