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2万多公里!黄绍杨用每天12公里的坚守诠释孝老爱亲

在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那梨村那提坡的乡间小道上,每到中午11时,总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动车经过。62岁的村民黄绍杨载着妻子,提着热饭,驶向6公里外百乐村的岳父家——这趟“孝心之旅”,黄绍杨风雨无阻地跑了6年,车轮碾出的2万多公里路程,书写了一段“孝老爱亲”的动人故事。

黄绍杨都会载着妻子给岳父送饭。

“老人养了女儿,我们就得担起责任”

2019年,黄绍杨的岳父因年迈瘫痪在床,生活彻底无法自理。彼时,黄绍杨岳父的儿子也因中风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孙子需贴身照料。而黄绍杨岳父的三个女儿中,大女儿已离世,因此照顾老人的重担,自然落到了黄绍杨与妻子的肩上。

黄绍杨在家中为岳父做饭。

“老人养了女儿,我们就得担起责任。”一句承诺,黄绍杨坚守了6年。从此,他的生活多了份“固定行程”:每天中午11时,他准时骑上电动车,与妻子一同从那提坡出发,沿着蜿蜒的村道骑行6公里,带着热饭赶到岳父家中。

老人家牙口不好,黄绍杨便常常为老人煮软烂的饭菜。

“老爷子牙口不好,饭菜得煮得烂乎;夏天怕生褥疮,得定时翻身擦身。”黄绍杨说得轻描淡写,却藏着无数个风雨无阻的坚持。往返12公里的村道崎岖,晴天尘土扑面,雨天泥泞难行。有次暴雨,车子陷进泥坑,黄绍杨怕饭菜变凉,便和妻子扛起保温桶步行半个多小时,确保老人能吃上热乎的饭;有一次冬日凌晨,老人突发不适,黄绍杨便摸黑骑车送医,寒风刮得脸生疼,他却只惦记着老人的身体。6年来,这样的艰难时刻不少,他却从未缺席一天。

“媳妇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

村里有人笑他“傻”:“又不是亲儿子,何必这么拼?住得远就算了,何苦给自己找累?”黄绍杨却不这么想:“媳妇的父亲也是我的父亲,现在他需要人照顾,哪能分亲不亲?”

黄绍杨为岳父按摩。

送饭、擦身、倒便盆、剪指甲……这些琐碎的护理工作,他做得比许多子女还细致。在他眼中,岳父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老人爱听壮语山歌,他就边擦身边哼上两句;知道岳父惦记在外的儿子,他每天都把康复情况细细转述。“老爷子现在99岁了,有时候认不得人,但看到我来,会拉着我的手笑。”说起这些,让年逾六旬的黄绍杨眼眼中里泛着光。

当问起将来的打算,这个淳朴的壮家汉子只是挠挠头:“只要老爷子在一天,我就多陪一天。女婿也是‘半个儿’,这些事,本该这么做。”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最动人的深情——在12公里的乡间路上,黄绍杨走出的,是一条用真心铺就的“孝道”。

“他用行动教我们什么是‘孝’”

黄绍杨的坚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妻子心疼他奔波,主动分担夜间护理;儿女每次回家,都会跟着去外公家,抢着揉腿、陪聊,帮父母搭把手。“父亲常说,‘人老了最怕没人管’,他用行动教我们什么是‘孝’。”黄绍杨女儿黄女士说,父亲每天奔波的背影,早已成了她心中最美的身影。

在村里,提起黄绍杨,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这女婿,比亲儿子还亲!”。作为黄绍杨岳父的邻居,百乐村西畴坡村民韦金照见证了黄绍杨夫妻6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也深受感染,“黄叔就是我们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

黄绍杨载着妻子给岳父送饭。

如今,黄绍杨的电动车仍在每天准时出发。没有惊天壮举,没有豪言壮语,他用一顿顿热饭、一次次擦拭、一趟趟往返,打破“女婿是外人”的偏见,让“责任”二字融入日常。这2万多公里的车轮印,不仅刻在乡间小道上,更刻在村民心里——最动人的温情,从来都藏在平凡的坚守里;最珍贵的家风,从来都在一辈辈的行动中传承。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43 图片:王媛 记者:王媛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