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科技碰撞 产教融合启新程 南宁六职校“漫航杯”机甲设计暨非遗创新大赛启动

当壮锦纹样遇上机甲装甲,当绣球元素融入机械结构,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9月25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市六职校)与广西漫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漫航杯”机甲设计暨非遗创新大赛启动会在该校桃源校区举行。

活动中,广西漫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总监邱靓现场展示了曾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的“壮族女性机甲”案例,以设计思路为例,阐述了如何将绣球纹样、百褶裙结构等传统符号巧妙地重构于机甲的背甲、裙甲等部位,呈现“机械棱线与传统形制共生”的美学效果。“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可以用非遗元素设计机甲纹样,用3D建模让机甲‘动’起来!”24级动漫专业学生方紫鑫兴奋地说。     

据了解,此次大赛面向24级、25级动漫与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要求以“非遗元素”为核心设计机甲。 漫航公司负责人现场宣布,将为获奖作品提供孵化支持,优秀设计方案有望转化为实体机甲模型或数字藏品。“我们期待与学校共同打造‘非遗机甲’原创IP,让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破圈’。”“这不仅是一场设计竞赛,更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重生实验’。”信息技术专业部老师孙雨慧深有感触地说。

此次大赛的举办,是市六职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学校在“非遗活态传承+职业教育创新”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此前校企已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为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搭建起“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平台。该基地成立以来,已选派多名专业教师赴企业参与机甲IP开发项目,将行业前沿技术与非遗转化经验带回课堂。

 “教师在企业学创新,学生在大赛练实战,形成了‘双元共育’的良性循环。”学校领导表示,基地与大赛的联动,打破了“课堂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壁垒,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不仅为学生搭建了技能展示与产业对接的平台,还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阅读量:22 文字:张好 孙雨慧 图片:韦杏 王丁由 编辑:覃雨轩 责任编辑:莫俊 值班编审:陈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