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一期广西青年文学讲习班暨2025年《广西文学》改稿班在广西大学举办。此次讲习班和改稿班共有五位老师为学员授课,他们从创作理念到文本实践进行多维度解析,通过生动讲授、现场点评与互动交流,引导学员深化对新时代文学的理解,全面提升审美与创作素养。
东西。记者 李宗文 摄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作《文学桂军是怎样炼成的》专题辅导。他梳理回溯了文学桂军的发展历程,从文学桂军概念的提出,到文学桂军渐成气候、影视转化,再到如今的成果丰硕、屡获大奖,是广西几代作家不断努力探索的过程,更离不开自治区党委的大力扶持。
谈及当下文学现场和文学桂军发展方向,东西鼓励基层作者和青年写作者,要葆有对文学的信念,以持续创作为根本,广泛阅读为养分,勇于突破既定框架,在坚守中寻求创新。期待通过一代代作家的接续努力,共同推动文学桂军走向更加开阔、丰盈的未来。
沈念。记者 李宗文 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沈念作专题辅导《经验的危机》。沈念提出,当前看似繁荣的写作背后,隐藏着创作者普遍面临的“经验转化”危机。在信息与AI技术充斥的当下,写作常陷入同质化、观念先行、技巧堆砌与脱离现实等困境,根源在于写作者未能将个人生命体验有效转化为真正的文学经验。对此,沈念提出文学经验需如种子般经历沉淀、反思与淬炼,应具备细节、情感与逻辑三个维度的真实。他建议写作者既要做深入生活的“矿工”,也要成为提炼素材的“炼金师”,连接个人与时代,并持续打磨技艺。
龙一。记者 李宗文 摄
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电视剧《潜伏》原著作者龙一作《小说家的烦恼》专题辅导。他除了具体传授写作技法外,还鼓励大家沉下心来创作:“我见到过太多急功近利的作家,这给我很大触动。”
刘年。记者 李宗文 摄
著名诗人刘年在题为《诗歌,是人间的药》的专题辅导中,鼓励大家多行走多感悟。“我平时就喜欢骑着摩托车到各地走走,沿途都会记下很多素材。”在改稿环节,他针对学员诗作进行细致点评,从诗歌长度、语言锤炼、生活体验等方面分析表达方式与内容张力之间的关系,分享了具体而实用的创作建议。
阮夕清。记者 李宗文 摄
作家阮夕清在《我所拥有的六种语言》主题讲座中以“语言”为切入点,用生活中多个生动的故事串连起“谜语”“谎言”“呓语”“絮叨”“影像”“听城”几种语言方式。
学员们参观广西现代文学馆。记者 李宗文 摄
培训期间,学员集体参观广西现代文学馆、文学桂军数字馆。通过聆听讲解、观摩手稿和文献资料,学员们深入了解了文学桂军的发展脉络与创作成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