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晚点起飞的航班,你见过提前15个小时起飞的航班吗?据封面新闻报道,周女士计划乘坐9月26日龙江航空由哈尔滨飞往呼伦贝尔海拉尔的LT4391航班,原起飞时间为21时55分。然而,她却被航空公司通知,原航班起飞时间由21时55分调整至6时10分,起飞时间足足提前了15小时45分钟。对此,航空公司表示,已于9月18日提前通过短信等方式向购买该航班机票的旅客发送了航班时刻变更通知,并提供了免费退改签服务。
从飞行规则看,航空公司确实有权因天气、流量管理、机组调配等因素调整航班,但是一下子提前15小时,实属罕见,远超常规运营的弹性范畴,完全忽视了旅客基于原航班制定的行程规划,必然会给旅客带来损失。有的旅客需要连夜赶路,有的旅客被迫多花一晚住宿费,还有旅客则不得不错过了航班。航班时间调整不是不可以理解,但仅因为航司“计划性调整”就提前15小时起飞,却让旅客“买单”,明显是不合理的。一句轻飘飘的“没有相关赔偿政策”,这无疑在摧毁旅客对航空公司信任的基石。
此类“低级错误”频现,暴露的是部分航空服务提供商在内部管理、技术运维等基础环节的薄弱。航班提前15小时属于重大变更,航空公司明显打乱旅客正常出行安排,除承担旅客改签费用外,对于旅客能提供证明材料的误工费、交通费等合理损失,也应予以赔偿 。因此,航空公司应尽量避免除不可抗力外的其他原因,造成航班时间重大调整,以免给旅客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经过这次“混乱”,航空公司也应该反思,在这样突发的情况下,是否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与应对措施?在回应旅客的疑问时,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否应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航空公司在面对旅客时,要重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非“傲慢”地把消费者当成“想捏就捏的软柿子”,只有真正把尊重旅客放在心上,真正站在旅客视角上解决问题,才能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