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城市年度报告在南宁发布

2025年9月27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主办的“2025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年度报告发布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本次发布会以“新地缘边界下的全球城市”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嘉宾参与,共同探讨世界地缘变化中的挑战与机遇。

会议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5)》。中规院院长王凯在发布时指出,当前全球贸易与供应链的重构以及技术生态圈的相互隔离,正在颠覆全球城市的传统连接模式。报告提出了两大指数体系:全球城市指数和“一带一路”城市共建指数,分别评估城市的全球连通性和“五通网络”合作水平。

报告特别应用了网络算法,识别出两类关键城市角色:“中介城市”和“枢纽城市”。前者在不同社群间扮演桥梁角色,后者在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高度连接能力。王凯表示,南宁作为面向东盟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规院首次推出“北部湾空间发展监测评估平台”,以更好地观察全球趋势与区域行动。

主旨演讲:聚焦新地缘格局

中规院粤港澳中心主任方煜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新地缘边界形成的重大变化。报告持续优化了全球城市指数评估框架,识别出“中介城市”和“双循环枢纽城市”。他强调,巴黎、东京、香港、上海等中介城市在促进跨群体知识流动与技术协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维系全球创新协同的重要力量。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则关注“一带一路”中外产能合作新兴节点城市的发展。他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一批新兴节点城市的快速发展。王兴平以柬埔寨西哈努克市为例,总结了产能合作与城市发展互动机制,强调新兴节点城市需借鉴中国经验,实现产城协同发展。

广西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杨鹏认为,城市发展新格局需紧扣产业与人口两大核心。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南宁需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路径,通过系统性优化人口结构和技术突破,培育优质企业群体,构筑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新优势。

圆桌对话:共谋未来发展

在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内陆城市如何提升双循环枢纽水平、新地缘格局对海运与空运网络的重塑、城市间合作推动绿色基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规院副院长张圣海认为,内陆枢纽城市的建设需从交通链接、本土生产组织、教育与科创体系、服务与新消费吸引力、城市韧性安全五大能力入手。关于错位发展,他提出发挥内陆城市的区域战略支点作用,立足腹地市场优势,避免与沿海同质化竞争。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高级顾问张振山强调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城市合作的重要性。他提出加强人才培训与交流、促进技术交流、利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等具体建议,以推动各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务实合作。

本次发布会不仅为全球城市在变局中的韧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城市合作指明了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616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