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高峰时段,南宁市民族大道上车流如织,路口的信号灯仿佛长了“眼睛”,根据实时车流智能调节,汇成一条通畅的绿波带;城市快速路上,无人机如“空中交警”般自动巡航,通过实时喊话精准引导车流……这一切看似自然的交通流转背后,是一个无形的“智慧大脑”在全局调度。它,就是人工智能。
面对城市交通日益复杂的挑战,南宁交警以“AI+大数据”为双翼,全面推进交通治理体系的智能化转型,让道路通行更顺畅、交通管理更精细、市民出行体验更舒心。
全息智慧路口:为信号灯装上“眼睛”和“大脑”
全息智慧路口是“AI+大数据”与交通管理深度融合的结晶,它通过在信号灯控制路口建设毫米波雷达、雷视一体机等先进感知设备,随时收集车流量、排队长度、速度等多维度数据,实现对路口的全息感知。依托边缘智能设备分析交通流量变化趋势,再借助AI算法对路口信号灯放行时间进行秒级优化,相当于为信号控制机赋予了“眼睛”和“大脑”,使其能够“看见”并“思考”。
全息智慧路口收集车流量、排队长度等数据,实现对路口的全息感知。南宁交警供图
以英华—柳象路口为例,该路口原先仅设置6套信号放行方案。开启全息智慧化配时后,路口信号放行方案自动调整次数平均每日高达280次,相当于为路口配置了280套运行方案。数据显示,路口南进口(五象新区往老城区方向)的直行排队长度由383米降到226米,降幅达41%,优化效果显著。
“以往是驾驶人看信号灯行驶,红灯停、绿灯行。如今,大数据会根据车流动态调整信号灯,有车放行,无车红灯,实现了从‘车等灯’到‘灯看车’的重大转变。”南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研所中队长蒋俊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25个全息智慧路口,下一步计划将应用范围扩展至80个路口。
智能交通设施运维:AI担任“数字医生”
红绿灯、诱导屏、摄像头……这些市民日常所见的“马路管家”,南宁市目前拥有超过1万个。以往,信号灯不亮、视频监控离线、诱导屏花屏等故障都需要人工到现场发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种粗放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城市交通管理需求。
为此,南宁交警引入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及视觉模型技术,部署了一套AI智能设备运维系统。该系统通过算法迭代训练,能够精准识别信号灯停电、视频监控离线、路口箱变电压不稳定、诱导屏花屏等多种故障,宛如一位“数字医生”为设备诊断病情。
“系统发现设备故障后会自动通知后台,随后派单给运维人员维修,实现‘派单—接单—故障修复—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南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研所民警杨建辉表示,通过智慧运维,全市智能交通设施在线率从70%提升至93%,维修完成率从80%提升至95%,故障处理响应率达到100%,无重复故障率从85%提升至95.3%,设备信息标注率从51%提升至92%。
无人机应用:从空中俯瞰到隐患识别
在日常城市交通管理中,无人机的应用领域日益拓展。除了监测疏导交通、劝导违法行为,还能实现对普通国省道及农村公路的自动化巡检测绘,精准识别标志标线缺损、防护设施缺失等隐蔽隐患。
无人机如“空中交警”般自动巡航,通过实时喊话精准引导车流。南宁交警供图
南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研所副所长唐扬介绍,无人机应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交通拥堵监测与疏导,通过无人机补盲固定视频监控不到的区域,及时发现拥堵隐患并指引路面警力疏导;二是交通违法行为劝导及执法,针对违法停车、“龟速”行驶等行为开展喊话劝导或抓拍处罚;三是事故现场快速勘查,利用无人机航拍快速生成规范的事故现场实景记录图和比例图;四是交通组织优化调研,为拥堵路口、路段提供数据支撑。
在普通国省道及农村公路应用方面,无人机利用车载360°全景摄像头与无人机协同采集道路视频数据,实现对普通国省道及农村公路的自动化巡检测绘。系统依托YOLO视觉模型,精准识别标志标线缺损、防护设施缺失、视距不良等隐蔽隐患,将传统人工巡查需几个月的工作量压缩至数日内完成,有效解决警力不足与效率低下问题。
唐扬表示,目前无人机应用尚在探索阶段。未来,交警部门将在事故处理、应急救援、交通治堵、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深化无人机应用,构建更加畅通、有序、舒心的城市交通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