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区党员干部群众多方联动 同心共筑抗洪排险安全防线

“青环青山路口至文飞路口15时起全面封控,请居民尽快撤离!”10月3日13:00,青秀区应急管理局的管控通告通过全媒体平台扩散,拉开了邕江洪峰防卸决战的序幕。面对预计超警3.5米的洪峰,青秀区应急、交警、消防、公安、综合行政执法、街道、社区、志愿者等多部门联动出击,提前部署与精准施策,在危险水域前筑起安全防护墙。

预警先行:让群众“早知道、早撤离”

青秀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尖划过标注着红黄色块的防汛地图,“去年洪峰教训深刻,今年我们结合城区实际,提前预警水情做好分析研判,10月3日下午发布管控通告,分‘只出不进’和‘全面封闭’两个阶段,就是给群众留足撤离缓冲期。”

这份通告背后,是跨部门的数据互通。城区应急、农业农村等部门提前调配5000余个沙袋、300件救生衣等物资,清单同步推送至应急指挥平台;青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清淤设备清单、消防部门的抽排点位图,均在通告发布前完成备案。“群众的安全感,就藏在这些提前准备里。”青秀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交通护航:绕行路上的“暖心指引”

“东西向绕行凤岭南路、铜鼓岭路,南北向走南宁大桥、龙岗大桥……”交警九大队教导员谢陆军的对讲机里,绕行方案播报声此起彼伏。作为交通管控主力,该大队不仅通过新媒体发布路线图,更在封控点安排3辆转运车,将滞留在交通管控路段的游客免费转运到安全区域。

基层值守:堤坝上的“移动防线”

黄诗悦 摄

青环灵龟路口的防洪堤旁,津头街道的李春锋正踩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巡查。“去年这里江水倒灌,今年我们提前复盘险情,重点点位从3个增至8个。”他指着刚垒起的沙袋堤坝介绍,这是街道联合支援力量,用4000余个沙袋筑起的1.2米高防线。

巡查中,梁友培发现一八旬老人仍在江边观望水位,立即上前劝阻。“我住了一辈子江边,想看看水情。”老人固执地说。梁友培耐心解释风险,最终搀扶老人回家,并安排社区网格员定时探望。“48小时里,我们劝离群众600余人次,拉设警戒带30处,每多劝走一人,就多一分安全。” 梁友培的衣服早已湿透。

未雨绸缪:灾后恢复的“提前布局”

在邕江北岸公园的应急仓库,青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清淤设备正进行最后调试。“洪峰退去后的黄金清淤期只有72小时。”青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拍着高压冲洗车说:“我们组建了5支共60人的清淤队伍,配备15台设备。群众早一天走上干净的道路,生活就能早一天恢复正常。”

黄诗悦 摄

不远处的消防救援站里,4台排涝车已加满油。“青环路灵龟路口地势低洼,去年积水达0.8米。”消防救援大队黄铭珩介绍,他们提前在易涝点布设抽排设备并实施24小时不间断抽排工作,“我们实时监测,根据水位情况,针对性增加排涝警力和装备,全力保障青环路(良庆大桥至灵龟路段) 双车道通行,缓解青山大桥、良庆大桥的通行压力。”

众志成城:民生至上的生动诠释

在广西工人医院,中山街道工作人员实时监测水域情况,及时联系并帮助群众转移车辆。此外,中山街道河堤社区工作人员入户提醒居民注意涨水情况,帮助柳沙路2号工人医院宿舍居民转移至安全地带。目前,社区已转移群众2户6人。

中山派出所在邕江桥头、古城墙开展巡查及劝返人员工作,已及时劝离4名在河边观水人员。

在各部门的联动守护下,目前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转移群众家中的灯亮了,绕行路线的车流顺了,堤坝上的警戒线依旧醒目,而清淤队伍已整装待发。

“以前觉得防汛是政府的事,这次才知道,是大家一起在守护家园。” 南宁市民李国华站在店铺门口,看着陆续撤离的工作人员感慨,“从提前预警到帮忙转移,再到准备清淤,每个环节都替我们想到了,这就是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防汛没有旁观者,每个部门都是防线。”青秀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时说。从提前预警到现场值守,从交通疏导到物资保障,青秀区用一系列务实举措,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让洪峰中的守护线,成为最温暖的民生线。

阅读量:143 编辑:吴嘉兴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