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西非血缘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南宁“90后”小周、“80后”曾先生同步捐献造血干细胞,桂林孟先生从血液“幕后”走向生命“台前”——三位志愿者以不同的奉献方式,共同奏响了八桂大地的生命接力乐章。
“90后”小周:15年坚守,终圆救人梦
小周与亲属合影。
“从18岁入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到如今我的捐献成为患者的希望,我等了15年。”来自南宁市的“90后”小周,用生物学专业的知识积淀,深刻诠释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对血液病患者的意义。
大学期间,医学类基础学科的学习让小周深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性。2017年,他曾首次配型成功却遗憾中止,这份未了的牵挂,让他多年来始终关注着那位未知患者的安危。
2025年,当再次接到高分辨全相合的配型通知时,小周的决心从未如此坚定。他说:“这次一定要帮患者挺过去。”捐献完成后,他寄语患者:“好好活着,以后要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作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21174例、广西第741例、南宁市第227例非血缘捐献者,小周以“能帮就帮”的初心,在生命接力的赛道上,完成了一场跨越十五年的爱的奔赴。他的故事,也成为南宁青年用坚持诠释大爱的生动体现。
“80后”曾先生:19天疾驰展现了党员的担当
南宁市红十字会、江南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采集室慰问看望曾先生(中)。
“患者比我的孩子还小,多耽误一天就多一分危险,我必须和时间赛跑!”南宁“80后”党员曾先生,在接到红十字会紧急电话时,深知自己是重症血液病患者唯一的配型希望。
作为负责查处违章、治理非法采矿的工作人员,曾先生早已习惯了紧急出动、轮班值守的工作节奏。但这一次,他与时间赛跑,是挽救一个幼小生命。2025年9月,当得知自己是唯一配型成功的志愿者时,他第一时间向单位请示,全力配合筛查。从配型成功到完成采集,仅用了19天时间。
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我的孩子知道爸爸去救一个小朋友,他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份来自家庭的肯定,成为他坚定的力量源泉。
作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21198例、广西第742例、南宁市第228例非血缘捐献者,曾先生用“党员就要表率在前”的担当,为陌生患儿送去生的曙光。
孟先生:从幕后到台前,热血书写生命礼赞
孟先生成功捐献。
在桂林,孟先生的身份从血液事业的“幕后”守护者,转型为生命救援的“台前”前行者。由于工作的原因,孟先生经常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并肩奋战在无偿献血的采血工作一线。在参加了多次造血干细胞知识宣讲后,他深刻认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拯救血液病患者生命的希望。“这是我的荣幸。”2020年,他留下血样,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025年9月,当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孟先生的心情“兴奋又期待”,但也有过顾虑。“毕竟这与无偿献血不一样”,但他最终选择相信医学,“如果对捐献者身体有损伤,也不会有那么多例捐献者了。”幸运的是,他的家人给予了充分支持,让他得以安心完成捐献。
随着采集结束,他的“生命种子”安稳交到转运人员手中。他为素未谋面的受捐者写下祝福:“阳光总会穿透阴霾,希望就在不远处。”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西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晓春(左二)和孟先生单位的领导(右一)在采集室慰问孟先生。
作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21129例、广西第740例、桂林市第91例非血缘捐献者,孟先生从采血一线到生命前线的跨越,完美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