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集丨抗战木刻版画这样“刷屏”全世界

抗战木刻版画

这样“刷屏”全世界

80多年前的中国木刻版画

为何会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

它们又为什么被称为

“东方呐喊”的反法西斯“密码”

中国木刻艺术与欧洲金属雕塑

曾在文艺复兴时期相遇

木刻印刷

起源于中国隋唐

是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身

公元14世纪

欧洲引入中国木刻艺术

与金属雕塑相结合

丰富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

1931年

鲁迅倡导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号召木刻版画要与社会现实

紧密相连

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鲁迅木刻组像 作者 陈烟桥

木刻精英在桂林以刻刀为武器

“抗战门神”风靡中华大地

1938年10月

聚集桂林的木刻版画精英

酝酿着如何运用手中的刻刀

抗击日本侵略者

电视剧《阵地》片段

“贴我们的抗战英雄吧,我以此画为证,文艺创作离不开抗战”

赖少其

被鲁迅赞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

初到桂林

赖少其就组织成立了

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桂林办事处

赖少其艺术馆副馆长 程明:

鲁迅是赖少其的精神导师,木刻它的创作跟制作相对来讲比较简便快捷,它就像我们印印章一样,在木板起稿刻好以后,涂上油墨,扪上纸进行拓印,快速地就可以完成,还可以重复地印刷,便于在战时进行宣传和散发。

赖少其女儿 赖晓峰:

我父亲是1938年下半年到的桂林,那个时候马上要过春节了,春节的时候,当地农村都习惯要贴门神,门神就是用来驱“鬼”的。我父亲就想,日本侵略中国、血屠中国老百姓,它就是最大的“鬼”了,怎样把木刻跟这个门神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一批“抗战门神”,来驱这“鬼”。

借助年画传统推陈出新

赖少其的“抗战门神”一经问世

反响热烈

初版在桂林印刷1万份

后又多次加印

不久

不同内容形式的“抗战门神”套画

迅速风靡中华大地

“抗战门神”系列套画

是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的重大突破

赖少其和同仁们

在《救亡日报》上

创办了《漫木旬刊》《漫木月刊》

以黑白色彩为主的木刻版画

通过强烈的黑白对比

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

给人以强烈的

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就像是一种无声但却有力的呐喊

追随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

黄新波在桂林高产创作

黄新波在桂林 (1940年拍摄)

黄新波

追随鲁迅倡导的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一生创作了600多幅木刻版画

抗战期间

他在桂林仅仅3年

就创作出了200多幅作品


黄新波女儿 黄元:

我们所看到的现在这一张,就是我父亲黄新波1941年,在桂林创作非常有名的《他并没有死去》,给人很强烈的感染力氛围来展现战争的悲惨,表现出人民必胜抗战必胜的这种信念。

《城堡的克服》 作者 黄新波

广东美术馆馆员 吕子华:

这张版画是黄新波老师在桂林期间,创作的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画的是1940年广西的昆仑关战役之后,满目疮痍这样的一个场景。在这么小的一个方寸之间,我们都能看到前景的三个已经受伤了或者是死亡的战士,趴在了这个石头上面,然后后面还有一些战士,他们骑着马或者走路在远处慢慢地走向了城堡那里,这张作品就叫《城堡的克服》。

抗战木刻版画多国巡展交流

“东方呐喊”让世界看见中国抗战

1938年到1943年

包括黄新波在内

多位中国版画艺术家的

作品抗战版画

在苏联 英国 美国 印度 马来西亚等国家

进行巡展和交流

中国抗战版画

让西方世界看到了

中国人民的英勇表现和顽强精神

成为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进行文化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桥梁

因此被西方称作

“东方呐喊”的反法西斯“密码”

黄新波女儿 黄元:

我父亲的抗战救亡版画,在6个国家20个城市进行巡展,最后有7张由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个是我父亲木刻版的原版。

以刻刀为武器

以热血为底色

这些从抗战炮火中

留存下来的少数木刻原作木版

看似简单

背后却隐藏着

那个时代强大的精神力量

也是中华民族

反抗日本侵略的重要见证

木刻版画的原版

阅读量:77 编辑:冼慧莹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