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的红与中秋的月在邕城交相辉映,你是否发现,街头巷尾、景区打卡点多了一抹别样的东方雅致?身着旗袍的市民或漫步青秀山,让裙摆与桂花香气共舞;或驻足民歌湖畔,让身影与江景月色相融。这个双节假期,南宁人的“旗袍情怀”悄然重燃,定制旗袍店订单激增、景区旗袍打卡成风,传统服饰为何能在现代假期里掀起热潮?这背后,藏着邕城人对文化之美与生活之雅的双重追求。
老手艺撞上假期热,一针一线缝出“专属仪式感”
10月5日上午,白苍岭综合楼二楼的旗袍店集聚区早已热闹起来 —— 数十家店铺挂满各色旗袍,简约款透着利落,刺绣款缀着精致,推门而入时,仿佛踏入了一场流动的东方美学展。
“这月刚开头,订单就比往常多了三成,大多是为双节出游、家庭聚会定制的。” 梁凤芬的小店前,湖蓝色杭绸面料上的缠枝牡丹纹在灯下泛着柔光,这位来自桂林的手艺人,已与旗袍为伴 40 余年,如今每月能接到七八十单,不少外地游客也循着口碑找来。她的工作台前堆着七八块待裁剪的面料,领口卡片上清晰记着“南宁中秋家宴”“国庆德天瀑布打卡” 等需求:订婚的姑娘要红底鸳鸯纹,盼着节日里添喜气;10 后孩子的家长指定古筝纹样,为考级礼服添份雅致;甚至有年轻人带着oversize设计图,想让旗袍穿出潮流范儿。
“以前做旗袍要凭布票,如今姑娘们拿着小红书截图来定制,需求越来越鲜活。”梁凤芬踩着缝纫机,面料上的暗绣水波纹随针线移动缓缓舒展。一件旗袍要经量体、裁剪、盘扣、刺绣等多道工序,15至20天才能成型,价格却很亲民——花扣17元一对,整体价位多在300—450元。“等待虽久,但没人愿意将就。”另一位资深匠人覃老板补充道,她以布料来料加工为主,一件无袖中长款旗袍手工费280 元,制作周期近一个月,可顾客宁愿提前下单,也想在节日里穿上合身的旗袍。
面料追着季节走,传统材质玩出“现代新花样”
在官塘农贸市场一布料行内,覃老板正把一匹香云纱挂到竹竿上,布料在阳光下泛着焦糖色的光泽。“国庆节前,每天能卖五匹真丝,年轻人大都选乔其纱,说透气不贴身。”他指着墙角堆着的素绉缎,那匹宝蓝色面料上织着暗花云纹,“准备到冬天,织锦缎就会热卖,师傅在提花缎面下衬了三层真丝棉,既保暖又不失垂坠感。”
货架上层的布料更懂年轻人的心:靛蓝色扎染棉布上,冰裂纹路疏密有致,标签上写着“小红书爆款”,是高校女生团购来做中秋晚会表演服的;旁边的数码印花缎面上,传统梅兰竹菊图案被打乱重组,成了年轻设计师眼中的“新中式宝藏”。35岁的文员李小姐就是旗袍爱好者,她最常穿亚麻款:“吸汗透气还耐脏,平时上班穿不违和,中秋带家人去园博园,配双平底鞋就很舒服。”谁说传统面料只能做 “老款式”?在这里,扎染、数码印花与真丝、亚麻碰撞,让旗袍既能适配景区打卡,也能融入日常通勤。
文化认同催热市场,一件旗袍藏着“生活与传承”
“找了好久,终于能定制一件贴合身材的旗袍!”在梁凤芬的店里,广州游客郭周婷正拿着一件浅蓝色印花旗袍细细打量,她既是汉服爱好者,也是旗袍迷,这次来南宁旅游,特意想定制旗袍去民歌湖打卡。她把旗袍在身前比划,对着镜子调整角度:“你看,旗袍的剪裁多妙,能把女性的温婉衬出来,而且每一针每一线都有文化味儿,穿上就像和传统对话。”
双节期间,这样的场景在南宁随处可见——社交媒体上,#南宁旗袍街#话题阅读量破千万,网友用壮锦边角料做包边的旗袍获赞超10万,博主“穿旗袍骑电动车逛三街两巷”的视频更是收获数万热评。有人疑惑: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爱穿旗袍?答案或许藏在郭周婷的话里:“穿旗袍不只是赶潮流,更是想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中秋赏月、国庆出游时穿,既有节日仪式感,也能让更多人看见东方美。”
“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在当代生活里找到新的表达。”这个双节,南宁的旗袍热潮早已超越“服饰”本身,它是老手艺在现代生活里的新生,是传统美学与日常场景的融合,更是市民对文化认同的鲜活表达。当旗袍与青秀山的桂花、邕江的月色相遇,当老匠人的针线与年轻人的创意碰撞,这件传统服饰便成了南宁的一张 “文化名片”,既藏着岁月的风雅,也透着生活的热烈。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