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邕江深处,有一群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隐形守护者——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中心潜水员。当洪水来袭,他们穿着厚重的潜水服,凭借双手与双脚,为南宁市40多座防洪闸和拍门进行水下“扫描”,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堤坝”。
10月11日,深秋时节,南宁的烈日却依旧炙人。记者见到刚完成上午邕江水上巡查任务的潜水员黄柳喆时,他正和同事忙着整理沉重的潜水装备——蛙镜、氧气瓶、密不透风的潜水服。仅是看着这些行头,已能感受到水下作业的艰辛。
黄柳喆正在穿戴潜水服。记者 韦静 摄
“洪水来时,我们的战场在水下。”作为一位与水打了20多年交道的资深潜水员,黄柳喆语气平静却坚定。他的工作,是在所有防洪闸闸门关闭后,潜入水中,用触觉判断每一扇闸门是否严密闭合,是否沉降到位。
潜水员正在摸闸排险中。通讯员 周强 摄
面对2025年郁江相继发生的第1号、第2号洪水,这场水下的“暗战”显得尤为紧张。“潜下去,四周都是黑乎乎的,基本什么都看不见,只能通过手摸脚探、去感知和检查闸门的密闭情况。”黄柳喆回忆道。一旦发现有垃圾、树枝等异物卡住闸门,他必须在黑暗中艰难地将其清除,以确保防洪闸这扇“水下城门”能严丝合缝地抵御洪水。
潜水员正在摸闸排险中。通讯员 周强 摄
水下作业,是对体能和意志的双重考验。身着厚重的潜水服,在高压与低温中连续工作,疲惫感如影随形。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黄柳喆和同事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在浑浊的水下仔细排查,曾创下一天水下作业12小时的纪录。“目前我们已完成南宁市40多座防洪闸和拍门、10处穿堤管的排查,确保每一道闸门和穿堤管拍门都能正常发挥作用。”他自豪地说。
当脱下潜水装备,潜水员们早已浑身湿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江水。但看到一个个隐患被及时排除,他们黝黑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