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正在接力传递沙袋。通讯员王佳倩 摄
晨光刺破乌云,映照在湍急的邕江水面。10月11日上午8时,南宁市北大桥底的防洪堤上,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正用最朴素的方式,筑起守护家园的防线。
“接住!”53岁的张永军抱起沙袋,花白的发梢滴落汗珠。他已是连续三年奋战在抗洪一线。前夜7时刚带领队伍从百色德保灾区返回,未及休整便连夜调配物资、安排人员,11日上午8时他又出现在邕江堤坝最险处。作为星期六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他带领的第三批36名队员如钉子般铆在抢险现场。
“记不清搬了多少袋。”趁休息时间蹲坐在堤坝边,张永军捧着热心市民送来的羊肉汤快速进食,指甲缝里嵌着泥沙。“我作为‘老南宁’,守堤是理所应当。”当被问及是否感到辛苦时,他摆摆手,“我们只是协助,主力队伍更不容易。”
60岁的梁春凤红色救援服后背凝结着片片白渍——那是汗水反复浸透蒸发后留下的盐霜。这位星期六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是老党员,她退休不褪色,搬运沙袋的动作丝毫不逊年轻人。“邕江两岸越来越美,出现险情时我们当然要守护家园。”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志愿者队伍中,青春面孔同样动人。空姐李紫如利用轮休日,跟着母亲来到堤坝。她纤细的手臂每次抱起沙袋时都微微发颤,却始终不肯落后。当谈到参加抢险的初衷时,她腼腆一笑:“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守护自己的家园,我也想尽一份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志愿红”中还跃动着远方来的“暖流”。从西安来邕旅游的马先生偶然得知汛情,便主动投身抢险队伍。“这座城市的美,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人心。”他的北方口音浓重,一边说一边不停歇地传递沙袋,“大家万众一心的斗志感染了我,我也要尽一份绵薄之力。”
从晨曦初露到日头偏西,堤坝上一直回响着沙袋落地的闷响与急促的脚步声。年轻的手与苍老的手在同一根绳索上发力,本地乡音与外地口音为同一目标呼喊。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身影,用肩扛手抬在洪峰与家园之间筑起坚固防线。
微光汇成星河,“志愿红”点亮黎明——这是民间力量最澎湃的奔涌,更是城市精神温暖的注脚。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