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台风及上游洪水影响,广西部分城市地区遭遇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
南宁疾控专家提醒大家,洪水淹没活动场所,会对环境和饮用水造成污染;受洪水和暴雨影响,一些带病菌的野生动物和蚊虫可能进入住所,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洪水退后,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应对很重要。
洪水过后三类疾病风险需警惕
“洪水淹水井、冲垃圾,易滋生传染病。”南宁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管医师黄超俊指出,需重点防三类病。肠道传染病是灾后“高频风险”,细菌性痢疾、甲肝、腹泻等多因饮水饮食污染引发。喝生水、饭前不洗手、吃洪水浸泡的熟食、在污水里洗衣洗菜,都可能致病。黄超俊提醒,生水不喝,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泡过洪水的食物、病死禽畜坚决丢弃。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易被忽视。“花斑蚊”(伊蚊)在积水里滋生,叮咬可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症状为发烧、皮疹、骨关节痛;接触猪鼠尿液污染的泥水,可能得钩体病,小腿肚子剧痛;老鼠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和“三红”(面颈潮红)症状,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此外,接触性疾病也需警惕。清淤时伤口碰污水易发炎,“红眼病”通过共用毛巾传播。建议清淤戴防水手套,伤口先涂碘伏;个人用品分开使用,患“红眼病”及时就医。黄超俊解释,洪水裹挟污染物、滋生蚊蝇、破坏食物储存,共同构成疾病传播条件。
不同阶段,防疫重点不一样
黄超俊提醒,灾后不同阶段防疫重点不同。洪水刚退的“早期”,重点防肠道传染病和皮肤感染。饮用水务必烧开,食物选新鲜的;清淤时戴手套、穿胶鞋,避免伤口碰污水,完工后及时冲洗检查。
退水一周左右的“中期”,要重点防蚊。每天清理院落、阳台积水,出门喷驱避剂、穿长袖,睡前挂蚊帐,阻断登革热等传播。无论早晚,需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多开窗通风,少扎堆,戴口罩,有人发烧及时送医务室。崇左、南宁沿江居民要警惕血吸虫病。
南宁市疾控中心寄防消媒科主管医师刁书琴说,洪水会扩散钉螺(血吸虫宿主),接触江水后若发烧、肝区痛、拉肚子,就医时要告知“接触过江水”,方便医生确诊。
吃喝安全+全屋消杀攻略来啦
“洪水泡过的食物加热就安全?这是误区!”南宁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科主任技师施向东介绍,散装粮、未密封的蔬果肉豆,被泡后吸污染物,再加热也不能吃;密封食品若包装破、胀气、标签模糊,即便未开封也得扔;仅包装完好、在保质期内的罐头,清洁后加热可谨慎食用。南宁入秋后仍湿热,吃坏肚子要及时就医。
饮水安全方面,浑浊、有异味或未经消毒的井水、泉水、河水,坚决不喝;不确定时选瓶装水、桶装水,或请机构检测井水,合格后再用。
家里消毒要遵循 “先清淤、再冲洗、后消毒”。南宁市疾控中心寄防消媒科科员杨盛隆给出具体方法。室外院落以清理为主,有粪便、死动物污染的地面,清理后喷消毒剂。
屋内厨房墙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拖,30分钟后清水擦净;餐具煮沸15分钟以上,用消毒剂浸泡后需清水冲净。被洪水泡过的家具用消毒剂处理30分钟后擦净,金属家具消毒后擦干防锈,实木家具放通风处晾干,别暴晒。
杨盛隆提醒,市民在进行清淤工作时要穿长袖衣裤、戴手套水靴和口罩,备创可贴、驱避剂,作业时不抽烟进食。完工后先消毒工具,再脱防护用品、洗手淋浴;污染衣物单独洗并加消毒液,晒干后存放;检查全身伤口,小伤口也需消毒,出现感染迹象及时就医。
“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强防护”,这十二字诀要记牢。洪水退去后,守好健康防线,家园才能更快恢复正轨。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