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桥交通闸10月12日凌晨开闸,郁江2025年第2号洪水退水期进入一个新阶段。洪水渐退,邕江两岸步道、草坪上,淤积的黄泥逐渐露出水面,如两道醒目的“伤疤”,横亘在城市与邕江之间。这一次,南宁从容不迫,全市上下闻“汛”而动,以“水退人进”为冲锋号令,打响一场恢复邕江芳容、守护家园的全民战役。
人们不会忘记,2024年9月台风“摩羯”来袭时,上游洪水裹挟76.28米洪峰过境邕江,南宁迎战2001年以来邕江出现的最高洪峰。洪水退后,黄色淤泥不仅困住市民休闲的脚步,更关键的是,彼时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在即,容不得半分拖延。面对“既要清淤,又要保盛会”的艰巨任务,南宁市不等不靠,昼夜不停推进清淤、消杀。短短几天内,曾被淤泥覆盖的百里邕江两岸,重新焕发生机与秀美,“南宁速度”的美誉,就此烙印在城市清淤治理的答卷上。也正是此次“交锋”,让南宁在与洪水的“过招”中,淬炼出一套流程更清晰、协同更高效的“清淤方案”。
这是一次组织有序、上下同心的协同作战。从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调度,到沿江各城区的落地执行;从市政环卫的专业作业,到消防救援的强力支援——全市一盘棋,将过往的经验积累转化为今年的精准预案。铲车轰鸣着在前开路,推开堆积的淤泥;水车紧随其后,以高压水流冲刷路面;消防水枪则“精准补位”,扫清步道缝隙里的残泥。这套成熟的“组合拳”,在“水退人进”的号令下,赶在淤泥结块前完成冲刷,清淤效率大幅提升。这不只是简单的清淤,更是一座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展示,是部门联动、政企协同的实际考验。
这是一幅全民参与、共护家园的动人画卷。沿江各城区的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第一时间到岗,后盾单位、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主动下沉,公园管护人员带着工具赶来,志愿者队伍自发集结——从党政机关的排头兵,到环卫工人的主力军;从消防救援的攻坚手,到住宅小区的热心人,众人分工明确、配合无间。每一支队伍的科学施策,每一个环节的无缝衔接,都蕴含着这座城市在历练中成长的治理智慧;参与抗洪抢险的每个人,他们手中的力量,都饱含着对这座城的真挚热爱。因为大家都知道,共护家园义不容辞。
今年的清淤挑战,或许比去年更甚。去年是洪峰一次过境,而今年从10月4日至9日,短短几天,郁江2025第1号洪水、第2号洪水先后“造访”,带来的76.35米、75.9米洪峰接连过境邕江,邕江沿岸被洪水浸泡的时间更长,淤积的泥层更厚,有些地方厚度甚至超过1米,清理的难度更大。但正因为有了过往的经验积累,南宁也更显从容不迫,准备充分:设备调度提前报备,确保铲车、水车、高压水枪“随叫随到”;人员配置科学分组,让专业力量与志愿力量各尽其责;作业流程优化细化,从淤泥清运到路面消杀“无缝衔接”;应急方案补位兜底,应对突发情况“有备无患”。
淤泥,能掩盖步道的容颜,却掩不住这座城市众志成城的精气神;洪水,会留下退却的痕迹,却冲不垮南宁人恢复秀美邕江的如磐决心。此时此刻,邕江两岸,每一把挥动的铁铲,每一次舞动的扫帚,每一股冲击的水流,都在坚定“守护”的信念,书写“担当”的精神——这是我们要用双手守护的母亲河。
向参与抗洪抢险的每个人致敬!你们弯腰的背影,或许沾满泥泞,却是这座城市最挺拔的脊梁。邕江两岸终将重现秀美风光,因为经验铸就信心,团结凝聚力量,众志可洗征尘——这正是南宁面对考验时,交出满意答卷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