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热食品凭借“加水即热、免火速食”的超强便利性,成为无数都市白领、学生群体的“干饭神器”。然而,这份便捷背后却暗藏安全危机。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紧急发布安全警示,提醒公众:自热食品在带来高效饮食体验的同时,其潜在的爆炸、烫伤等安全隐患绝不能被忽视,使用时需严格遵循规范操作。
记者走访: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便捷”成安全盲区
近日,记者走访南宁市多家商超、便利店发现,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产品在速食区占据显眼位置,年轻消费者络绎不绝。随机采访的10位购买者中,所有人都因“方便快捷”成为常客,却仅有3人表示“会仔细阅读使用说明”。
“加班到深夜,买个自热米饭对付一口,谁会特意看说明书啊?不就是加水等会儿的事嘛。”上班族张先生的想法颇具代表性。记者了解到,自热食品普遍受到年轻上班族或者学生欢迎,但大家对自热食品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而在南宁某高校,学生小陈的经历则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上周他在宿舍使用自热火锅时,因透气孔被食材包装遮挡,发热包反应产生的高温蒸汽直接将塑料餐盒烫变形,滚烫汤汁溅到手臂,留下一片红肿。“本以为是省时省力的‘干饭神器’,没想到差点成了‘伤人炸弹’。”小陈至今心有余悸。
隐患调查:发热包无统一标准,劣质产品成“不定时炸弹”
记者调查发现,自热食品引发的安全事故并非个例。近期,上海一市民因加热自热火锅时堵住排气孔引发爆炸,滚烫热汤溅入右眼,就医后被诊断为视力受损;四川成都一男子家中,自热火锅加热过程中直接炸碎2厘米厚的玻璃餐桌,险酿意外。
这些隐患的核心源于自热食品的“心脏”——发热包。目前,发热包生产尚未有全国统一标准,其主要成分生石灰、碳酸氢钠等遇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温度可达100℃以上,蒸汽温度甚至高达200℃。若透气孔堵塞,内部压力骤增就可能引发爆炸。
在南宁某食品批发市场,一位经销商向记者透露行业隐情:“便宜的发热包用工业级生石灰,颗粒大小不均还带杂质,反应又快又猛,很容易失控。”
应急管理部门提醒:四步操作守住安全底线
针对自热食品的安全风险,广西应急管理部门结合消防实验给出明确提醒。实验中,外地消防员模拟自热食品使用场景,仅静置片刻就有大量高温烟气从出气孔冒出,若触碰到极易烫伤;而当自热包受损与水直接接触时,自热包内化学物质入水后,仅静置片刻,瓶体就因内部反应迅速膨胀变形,没过多久,便发生了爆炸,危险程度可见一斑。
为防范风险,部门提出安全警示。比如:保持透气孔通畅:使用时务必打开包装盖子的透气孔,避免因气压异常引发爆炸、烫伤;严格遵循说明书:发热包、水包等加热装置不可随意拆解,需按说明规范操作;注意存放与携带限制:自热食品属于航空危险品,乘飞机时严禁携带或托运;且要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区域,防止儿童误操作;妥善处理烫伤:若发生烫伤且皮肤未破损,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后敷药膏;若烫伤面积大或皮肤破损,需立即就医。
广西应急管理部门强调,消费者在享受自热食品便捷性的同时,务必提高安全意识,严格遵照规范使用,才能真正让“干饭神器”安全伴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